“倭国自盛唐臣服,派遣唐使来我华夏学习文化、技艺,随着大唐由盛转衰后,就再不复管教。
皆是因为唐之后历朝,朝廷都没有能够真正威慑倭国。
本朝开国以来,倭寇更趋嚣张,更是斩杀我大明使臣。
这个账,该算了。”
张四维接话道,先是表达支持,但随即话锋一转又道:“可蒙元故事在前,我觉得此事可让沿海卫所多加防御,令水师长期巡航倭岛周围。
若是派兵讨伐,难保蒙元故事重蹈,须慎重。”
张四维的话,给出了他的态度,不反对出兵,但认为更应该积极防御,派水师直接在倭岛巡逻,将其扼杀岛内。
其实很多策略,张四维多少都知道,大家就算不能控制六部,但安插几个人进去打听消息还是没问题的。
可偏偏张四维昨日才收到张鲸一条消息,那就是随着出兵日期的临近,这两日万历皇帝在乾清宫里有些坐立难安。
是的,一开始,万历皇帝自然是信心满满想要通过征讨倭国的方式,树立自己的武功。
可是真到了时候,难免患得患失起来,担心万一重蹈覆辙,几万大军失陷倭国,失败会对他的形象产生巨大的打击。
于是,张四维衡量过后,选择取巧,不反对,但支持积极防御的方式。
魏广德只是深深看了眼张四维,乾清宫里的消息,他也有自己的渠道,自然知道这两日陛下的异常反应。
不过到这个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要说魏广德心里不紧张,那是扯淡。
这个时代的战争和后世不同,靠的还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的军队,还有充足的粮草。
魏广德自认为已经满足了一切,动用权利给东征大军准备了大量火器。
这样的军队别说对付倭国,就算是拉到欧罗巴去,那也是一等一的强军。
至于军队的训练,不是他所常,但有戚继光、俞大猷看着,想来不会出岔子。
如果,时间再拖延下去,这两位都老了,此事交到其他的将领手里,魏广德会更感觉不放心。
如此,肘腋之患将延续到后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现甲午之祸。
这段时间,魏广德也翻看了一些古籍,并非只看那《金瓶梅》,只看了两遍就放下了。
对倭国的认识就是,这就是一个只要被征服才会真正臣服的民族,只承认强者的地位。
盛唐时期的天可汗,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战绩支撑,当时的唐军战力之彪悍,除了打不过吐蕃,周边再无敌手。
其实打不过吐蕃对也不对,主要还是中原之人实在不能适应青藏高原的海拔,除非舍得耗费钱粮,一点点让大军往上磨,用几年时间让唐军适应在高海拔地区作战,方有取胜的机会。
倭国,就是让唐军打服了,这才臣服大唐。
这次,只要能复制白江口之战,就应该能让倭国彻底拜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明依旧称呼其为倭国,而倭国自身已经自称日本。
实际上,倭国之名是东汉光武帝赐名。
《说文解字》中,“倭”字作“顺儿,从人,委声”之意,主意即顺从的,倭国就可以解释为“顺从的国家”。
此外,“倭”字还有猥琐矮小的意思,这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