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开会议室对话框,将提案转入系统沙盘通道,备注写了一句话。
“规则的演化权力,不必永远在我。”
同一时间,全球平台行为系统进入小范围“协约模糊适配测试”。
测试显示,用户对于“多源规则适配系统”的接受度超出预期,但行为一致性下降百分之三,社群信任波动指数上升百分之四。
这代表了一个新的现实风险。
当系统不再具有稳定主控逻辑时,用户将开始在“解释权混乱”中寻找个人最优解,而非结构整体秩序。
灰域的运营组技术部主管许澜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保留意见。
她认为灰域不应进入结构自治状态,否则将引发制度信任裂解,甚至会激活系统“自我逻辑冲突模块”。
这一次,秦川没有站在她那一边。
他只是看着系统总控图上那条微不可察的变动曲线。
“不是我们放弃主控。”
“是世界已经不想再被谁单独主控。”
他走出会议室,回到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打开系统中那个最早期建立的通用价值索引。
页面上的第一条写着:
“评分是秩序的缩影,不是秩序本身。”
他盯着那行字,沉默许久,补上一行。
“秩序应具备被追问的资格。”
第二天清晨,灰域发布通告。
启动全平台“制度演化协约测试”。
核心规则为:
系统评分模型将按不同社会结构背景进行路径适配弹性调整。
每一个行为模型评分项下新增“社会反馈路径临界通道”。
系统评分将每季度启动一次“边界反馈听证流程”,并将结果同步至全球结构治理机构备案公示。
秦川在系统内部注释区标下本次更新分类标签。
这是灰域系统首次以制度形态认定“系统权力可被追问”。
也是他作为设计者,第一次将“主导权”放回人类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