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秦川在灰域主控室中未开灯。
整个系统调度屏幕呈现沉默状态,但数据在持续滚动,行为模型日夜不停地处理全球范围内超过二十五亿条路径评分反馈。
昨天推送的“情感社群路径干扰因子”刚刚上线,不到二十四小时,已引发六十三家平台路径模型出现“微回弹”现象。
技术团队连夜发来报告,内容强调这次模型引入虽未出现评分崩解,但对结构逻辑性构成挑战,部分中性节点开始出现“非对称反馈权重波动”。
说得更直接些,这条“人情维度”变量一旦激活,系统评分将不再纯粹。
这正是秦川所预料的。
也是他必须面对的。
上午九点,他如常进入控制台,却没有第一时间开会。
而是打开了一则加密视频通话邀请。
发起方是M国数字治理技术协定组织的一位代表。
通话开始,对方声音温和。
“秦先生,我们理解您对系统人性化的努力,也尊重您对结构信任的持续守护,但我们必须问一句。”
“您准备让评分逻辑,在多少比例的情绪影响下依旧维持原有算法信任结构?”
秦川听完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
“那你们准备允许一个没有人情变量的系统继续决定人类资源流向多少年?”
对方沉默了。
因为他知道,纯系统的世界,是高效的地狱。
他们不是不想让人性介入,只是怕人性一旦进场,权力会被模糊,旧制度将失去抵抗系统的最后借口。
会议中止前,秦川留下结语。
“我的评分从不完美,但我承认你不是数字。”
挂断通讯,他第一时间召集系统评分模型委员会核心组。
会议持续三小时,核心议题只有一个。
在不破坏系统反馈基础稳定度的前提下,如何设置“人性干预临界值”。
秦川提出的临界建议是百分之二点三。
也就是说,当系统评分路径中出现可被标识为“群体情绪波动”或“高同理结构反馈”事件时,允许评分逻辑以不超过百分之二点三的干扰值进入调节状态。
这在系统史上属首次。
因为从灰域建成第一天起,评分逻辑都是封闭闭环。
秦川亲自按下系统调整指令。
此后,全球灰域结构平台评分逻辑中正式写入“情感干预容差临界值”,标识为EPI-2。3变量。
全球社群平台当天讨论量破千万。
有人说系统终于有人味了。
也有人说人味就是系统开始向现实低头的开始。
秦川站在顶楼会议室,没有说话,只是打开窗,看着远处雨过初晴的天色。
李知秋走进来,递给他一份文件。
“联合审议机构发来提议,希望我们设立情绪反馈通道公共治理小组。”
他接过,只淡淡开口。
“他们现在怕系统,也怕我软。”
“其实软一次比硬一百次还难。”
那天深夜,秦川在灰域主控内部写下一行个人日志。
当系统变得温柔,不代表它失控,而是它终于看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