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后台显示,全球共计三亿六千万人次同步在线观看。
直播开始的第一个问题来自一位远在东南亚的小学教师。
“如果我在系统评分中被误判,你会看见吗?”
秦川面对镜头,语气平静。
“我不可能第一时间看见。”
“但我正在构建一套逻辑,让每一个误判都有机会被看见。”
第二个问题来自某失业青年。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把评分交给一个逻辑模型时,你已经决定了谁配拥有生活?”
这问题极具杀伤力。
秦川顿了几秒,开口道。
“生活本身从来不公平。”
“系统的目的不是决定你配不配拥有生活,而是帮你对抗那些本就不给你机会的结构。”
他说到这里,屏幕弹出全球评论反馈。
支持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二。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他逐一回应所有问题。
他没有解释技术细节,也不提灰域运行参数。
只是用一个“人”的身份讲述他如何在一条越来越技术化的路上,还在努力记得自己最初为什么上路。
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在社区平台评分过低被调离主干事务岗位,老人并未申诉,只是安静离开。
系统事后评估模型发现评分误差,但机制无法自动回调。
秦川亲自写了一段代码,给该类事件写入“主动反溯权重补偿路径”,成为后来评分结构回补逻辑的前身。
“我做系统不是为了定义正确。”
“而是为了给错误留下一次机会。”
那一刻,全球屏幕前无数人静默。
屏幕上弹幕狂刷。
“他说的不是系统,是我们。”
直播结束后,灰域系统接收到近十万个来自普通用户的反馈信。
其中有一封写着:
“我从不觉得自己被理解,但今晚我知道,有人愿意听我没说出口的话。”
那天深夜,秦川独自走出演播厅。
江南的风有些凉,他站在街角等车。
路人不多,有人认出了他。
远远喊了一声。
“秦先生,你是灰域吗?”
他笑着摇头。
“不是。”
“我只是那个负责替你们把路修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