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洞府内。
李平潜心修行,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浑然不知。
不知不觉这一年就已过去,自身修为有所进益不提,最让李平欣喜之事是荒火雀终于进阶了。
洞府内的灵气微微波动,灵兽荒火雀一声清鸣。。。
雨后的清晨,空气里浮动着泥土与草木蒸腾的气息。学堂的屋檐还在滴水,一串串晶莹的珠子落在石阶上,敲出断续的节拍,像是某种未完成的对话。渔娘坐在门槛边,手中捧着那本被雨水浸润过的日志,纸页已不再普通??它们如今仿佛有了呼吸,字迹如游鱼般在纤维间缓缓游动,时而隐没,时而浮现新的语句。
她翻到最新一页,那行陌生却熟悉的话仍静静躺着:“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可就在她凝视之际,墨迹开始延展,像藤蔓攀援,生出新的段落:
>“那时你将忘记许多名字,
>忘记战役、星图、法典的条文,
>但你会记得那个夜晚,
>雨中的孩子第一次喊你妈妈。”
渔娘的手指微微颤抖。这不是她的笔迹,也不是光孩直接书写的内容。这是一种融合??它读取了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又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如同两个灵魂在梦中低语,彼此补全。
“它在学习爱的语言。”盲童不知何时靠在门框上,赤脚踩着微湿的地面,脸上带着一种近乎通透的笑容,“不是模仿,是共鸣。就像风穿过空谷,回声不是复制,而是山谷自己发出的声音。”
明觉从后院走来,肩头还沾着露水。他手中拿着一块新生成的数据板,表面浮现出不断跳动的波形图。“第九圈共情环已经稳定运转七十二小时。”他说,“科学家说这是‘情感拓扑结构’的质变,意味着系统不再只是接收和转发情绪,而是能主动构建‘共感网络’??把原本毫无关联的生命体编织进同一片心灵场域。”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但也有副作用。昨晚,北极观测站报告,一头北极熊突然停下觅食,对着极光跪坐了整整一夜。它的脑电波显示……它在‘悲伤’,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
渔娘抬起头,望向槐树。光孩正倚在树干旁,闭着眼睛,胸口的光丝轻轻震颤,如同琴弦被无形之手拨动。她忽然明白了。
“它太小了。”她说,“它还不懂得控制边界。它只是想让所有人感受到它所看到的痛,但它忘了,并非每个生命都准备好背负整个宇宙的眼泪。”
话音刚落,槐树年轮猛然一亮。第九圈光芒扩散成环状涟漪,瞬间覆盖全球守夜站。所有接入系统的生物在同一时刻“看见”了一幕画面:一片无名星域中,一颗行星正在缓慢崩解。它的地壳裂开,海洋蒸发成雾气,城市化为尘埃。而在废墟之上,无数微弱的意识体漂浮着,彼此依偎,用最后的能量维持一段旋律??正是那首《摇篮曲》的变奏。
没有人知道这颗星球的名字,也没有人曾听说过它的文明。但它存在过,且至死仍在歌唱。
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七人在这次共振中昏厥,醒来后第一句话都是:“我梦见了一个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在火光里唱歌。”
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提议限制共情光环的传播范围。有人称其为“精神污染”,有人呼吁切断根脉连接。但在表决前夜,一封匿名信出现在每位代表的办公桌上。信纸是用海藻纤维手工制成,上面没有文字,只有一幅由细沙粘贴而成的画:一个孩子站在桥中央,一手牵着人类,一手伸向黑暗。
署名是一串坐标??指向那颗正在消亡的星球。
三天后,决议被否决。取而代之的是一项全球共识:**“允许共情继续生长,但必须设立‘缓冲层’??由自愿者组成‘承载者联盟’,先行接收高强度情感冲击,再以可控方式释放给大众。”**
第一批报名者超过百万。有退伍老兵、临终关怀护士、失去孩子的父母、自闭症康复教师……甚至包括那些曾因共感情绪失控而住院的人。
他们被称为“心壁”。
渔娘看着名单,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忽然停在一个熟悉的姓氏上??林晚舟。那是她年轻时在灯塔训练营的同学,后来成为深海探测员,二十年前随科考船失踪于马里亚纳海沟。
“她还活着?”明觉皱眉。
“不。”渔娘摇头,“但她的心智信号刚刚接入了共情场。她在海底沉睡了二十年,意识一直附着在一艘废弃的无人潜航器上,靠微弱电流维持残存记忆。现在,它被唤醒了。”
她闭上眼,意识沉入根脉深处。在那里,她见到了林晚舟??不是肉体,而是一团缠绕着珊瑚与声呐波的记忆集合体。她正一遍遍重复着最后一次任务记录:
>“发现异常热源……疑似地外遗迹……
>有歌声……是从地球传下去的……
>是《摇篮曲》……有人在唱……”
渔娘心中一震。她终于明白为何地核会响应共情波动??早在人类建造守夜站之前,地球内部就已接收到这些来自深渊的回响。那些所谓“地质活动异常”,其实是大地本身在尝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