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四岁了,平常很懂事听话,即便是住在寝室里,也没有个其他舍友造成过什么麻烦,反而十分嘴甜。
而等到军训结束,学校开展迎新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时候,程织才知道,原来带着孩子上学并不是个例。
每个专业多多少少都有那么几个,每个人带着孩子上学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确实都各有各的难处。
故事听多了之后,程织也深受触动。
她提起笔,写下了这一现状,在报纸上投稿。
有些问题,必须摆出来,才会真正得到解决。
在给报纸投稿的同时,程织还积极向学校写信建议,请学校教职工的托儿所开放给校内学生,让这些跟着父母来上学的孩子,能够进到托儿所里。
根据程织的校内调查,这些带过来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学龄前儿童。
懂事听话,但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大人如今到了大学之后,要上课学习,再加上宿舍的活动范围有限,对孩子的照顾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能够将这批学龄前儿童送入托儿所里,对大家都有好处。
除此之外,程织还号召学校开创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给同学们更多的帮助。
短短半年的时间,程织联合同学,一手创立了校内报纸。
上面分为几个板块,有文学社,中文系的诗歌和文章,有关于校内的消息流通,还有勤工俭学的招工。
在创办校内报纸的同时,程织也没有放弃给报社投稿。
投稿的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两年程织的工作感想。
为了让内容不那么枯燥,程织干脆都写成了故事合集。
再加上她之前接触过很多家庭矛盾,如此一来,程织的小故事合集,可以说是越写越多。
时间也来到了大二下学期。
她们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考生,老师们对她们也抱有很多的希望,希望她们能够多多实践。
因此从这个学期开始,程织专业的三十个人,一共被分为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到了不同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程织考察的地方是南方的一个港口,当地的地理环境限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此从去年开始,当地就有不少人开始做小生意。
从最开始小心翼翼地以物换物,到现在正式开始摆摊。
国家在发现情况之后,也正式将此地变成了经济改革的试点,程织等学生过来,主要是进行实地考察。
想要因地制宜,看看当地都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最好形成产业集中链。
这次调研持续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一直到大三上学期,程织小队,才终于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程织也再次联系了周白梦。
将工厂转移到内地的时机已经到了,而且卫生巾和卫生纸,也可以开始捆绑销售了。
这两年的时间里,程织一直在写文章,同周白梦商定好之后,程织再一次提起笔,在自己的短文小故事里,隐晦地替卫生巾和卫生纸品牌打起了广告。
与此同时,还有出版社找到了程织,希望程织将自己这两年来,在报纸上投稿的小故事,整理成册,出版社出版成书。
程织没想到还有这么一笔意外之财,很快答应下来。
卫生巾工厂转移到内地之后,程织再次找到了苏晴。
苏晴早前考上了戏剧学院,这三年也一直没有停下拍戏的脚步,如今也算是小有名气。
偶尔在街上走着,还能被人认出来。
程织这次找苏晴,其实还是和港城那边一样的套路。
希望苏晴引荐合适的编剧导演,拍摄广告短篇,打开卫生巾的市场。
除此之外,程织还投资了影视剧,让影视剧中的人物,自然而然拿出卫生巾和卫生纸使用,在台词中穿插着一些夸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