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一个能听见它的人。”她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的‘回音使者’。”
---
又过了两个月。
北极圈边缘,一座临时搭建的科考帐篷内,阿禾正坐在桌前整理磁带。她的背包已经鼓胀不堪,每卷都贴上了手写标签:
-**第十个故事?第三段:深圳之夜的觉醒**
-**第十一故事?第二段:雨林中的千年低语**
-**第十二个故事?完整版:一位母亲写给未来的信**
外面暴风雪肆虐,但她神情安宁。
忽然,帐篷帘被掀开,周雯冲了进来,头发结冰,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我找到你了!”她气喘吁吁地说,“阿禾,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全球已有超过两亿人参与‘记忆共享计划’。学校开始开设‘倾听课’,法庭允许以‘共感证词’作为证据,甚至连联合国都成立了‘声音遗产保护委员会’!”
阿禾笑了笑,给她倒了杯热茶。
“这不是我做的。”她说,“我只是按下了播放键。”
周雯摇头:“不,你是第一个按下的人。而且……你还留下了一个谜题。”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正是楚默姑姑留在护林站的那封信的照片。她一直在调查它的来历。
“我破解了信纸背面的隐形墨水。”周雯说,“内容是一段坐标加密指令,指向内蒙古一处废弃广播塔。而更惊人的是,那个地点,正是1966年‘沉默行动’的发起中心??当年,第一批‘禁音锁’就是在那里植入的。”
阿榆的手指微微一顿。
“她让我成为下一个讲故事的人……原来不只是传承,也是反击。”
周雯看着她:“你要去吗?”
阿禾望向帐篷外狂舞的风雪,良久,点了点头。
“该回去一趟了。”
---
启程前夜,她最后一次检查录音机。
翻到最新一卷磁带,她轻轻写下标题:
**第十三个故事?未完成:关于一个女孩如何教会世界倾听**
然后,她对着麦克风说了最后一句话:
“如果你正在听这段录音,请记住:你不只是听众。当你选择讲述自己的伤痛,当你愿意为他人停下脚步,当你在沉默中依然坚持发声??那一刻,你就成了光的一部分。”
风雪渐歇。
东方天际,一抹微光悄然浮现,如同钟鸣余韵,穿越时空,落在她的肩头。
她背起行囊,走入黎明。
身后,格桑花开遍山坡,随风轻摇,仿佛千万人在低语:
听见了。
我们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