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经过又一番的查漏补缺、严加修改,《主旋律电影何去何从》、《华夏电影的未来:主旋律电影的桎梏与出路》等文章总算定稿,《主旋律电影何去何从》要投稿到《大众电影》杂志上。至于其它稿子,在第一篇稿子引论战时,留着反驳,或者深入论述,推波助澜。
而且准备把《主旋律电影何去何从》复印两份,让龚樰带去北电、中戏,在两大电影院校里引起小范围的讨论,收集广大师生的反馈,但没想到在研讨会上和方言争锋相对的赵宝华先坐不住了。
就在最新一期的《华夏电影周报》上,赵宝华表了评论员文章。
“我从长影厂调到京城,帮助滕局长在电影局召开的主旋律题材创作座谈会上设计口号:
‘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同时被采用的另一个口号是三性统一,即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
现在,这两句口号俨然成了整个电影界的指导思想。
恰逢华夏电影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局,正所谓思想不统一,难以办大事。
我就主旋律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主旋律,最先由我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剧,方言先生次提出。
原本指音乐概念,引申为文艺作品中的主要精神。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我个人观点,主旋律就是要弘扬时代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它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曾经有过许多定义,但谁要说给它一个科学的界定,我觉得是没有的……”
赵宝华虽然反对方言关于商业化、娱乐片的观点,但是也接受了把“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题材”也纳入主旋律的范畴之中,既然是时代精神,那肯定一个时期一个样。
至于民族精神,至于真善美,他没有加以具体地解释,或者是没这个能力展开。
但此文一出,立刻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巨大的石头,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之间,各路电影人纷纷文,主要针对三个命题:
主旋律到底该如何定义?
主旋律电影包括哪些类型?
主旋律和多样化该如何理解?
不光是保守派,站在娱乐片、商业片的的一些电影人,也毫无惧怕地声。
在北电的校园里,龚樰也能随处见到支持不同立场的学生,甚至师生之间爆激烈的讨论。
“如果主旋律指内容,多样化还是指内容,那本身就很矛盾。所以必定是,内容主旋律,形式多样化,我们应当纠正对主旋律的狭隘理解,尤其是‘只有革命题材才是主旋律’的论调。”
“贯彻主旋律,既要讲究艺术逻辑,也要讲究商业逻辑,就是故事性弱、人物性格弱,过于渲染精神,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创作要素,也忽视了观众们的基础诉求,那就是电影先要拍得好看。”
“………”
“方老师之前就对自己所写的《拯救大兵瑞恩》,以及美式主旋律做过解释,像《第一滴血》、《野战排》、《壮志凌云》这些片子,既是美式主旋律电影,又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只不过好莱坞在主旋律上做得更取巧,把所谓的美国精神融化在故事、人物里。”
“比如《洛奇》,不错,那是一部体育片,但它的内核却是实实在在的美国主旋律。”
“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此为参考,拍一部以华夏女排为题材的主旋律体育片呢!”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群起而攻之。
北电的一位老师试图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观念:“主旋律娱乐化我们是做不到的!”
“难道在大灾大难面前,你能选择见死不救吗?你能心安理得地儿女情长、花前月下吗?”
“然后再说人物,你能去无病呻吟吗?能脱离群众,去演高高在上的王侯将相,公子小姐吗?”
“甚至是演一个革ming领袖,必须做到神似、形似,难道你能说谁有票房就让谁演么?!”
北电之内,北电与中戏之间,乃至整个电影界都吵得热火朝天,渐渐开始失控,言论越来越偏激,其实双方都认可“突出主旋律”,但分歧就在于“多样化”上。
似乎承认了形式多样化,就等于承认主旋律可以娱乐化。
保守派,尤其是其中最狭隘的一部人,坚定不移地认为主旋律就是革命题材和人物传记题材。
不管是主旋律娱乐片,还是主旋律商业片,统统都是异端!统统都是电影界的毒瘤!(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