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你怎么看?”
在教育方面以后要怎么改的会上,陈元光直言不讳:
“教材方面的问题刚才各位专家们都提了非常多观点,重新编难度提高的教材,未来逐渐提高各项考试难度这点我赞成。
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要对现有的整个教育体系都做大刀阔斧的手术。
信息化最早是在金融系统里开展,然后蔓延到制造业、医药行业,但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尚且没普及,又何谈智能化?
核聚变带来的不仅是廉价能源,同时也是廉价算力,我们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智能化改造。
这里的智能化改造不是指给教室加屏幕,加电脑,老师上课由黑板报改为ppT。
这压根不是什么信息化,这不过是把传统教育方式换了个表达载体。
我们要做的智能化是教会学生如何用人工智能来构建起一整套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工具。
从小学到高中,老师的作用要逐渐减小,学生的自驱力要放大。
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狮城的matrixg1ass?它就致力于帮用户构建一套系统。”
陈元光详细介绍了matrixg1ass后,大佬侧身和旁边的秘书说:“去采购1o幅matrixg1ass来,明天开会的时候用。”
这会不是一天就结束,几乎就类似从上午开到晚上,而且是每天都在开,专家们在的时候形成初步方案,然后再去征求意见,一轮一轮征求完意见之后最终要形成能够落地的方案。
“过去的教育是投喂式教育,它帮我们解决了过去的展问题,培养了大量工程师群体,这点固然没错。
但随着科技展,现在有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教育模式。
这里我需要举例说明,比如高中阶段的圆锥曲线,奥地利人工智能厂商开的geogebraaI模块它将圆锥曲线知识点拆解为412个概念节点,建立从阿波罗尼奥斯关于圆锥曲线的原始定义到卫星轨道设计的跨时空知识网络。
后来燕京师范大学通过实验证明了,当学生使用aI知识图谱后,学生在立体几何迁移测试中得分提升了37%,而传统教学组提高的分数比例是12%。
而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错题分析引擎,可识别学生解题过程中87类隐性认知偏差。
例如学生在概率题中连续5次错误应用全概率公式,系统自动推送贝叶斯网络动态演示,并生成《赌博的数学原理》定制化阅读材料。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燕京八中的学生们已经用上了aI数学教学,而更广大的三四线城市,乃至下沉县城的学生们依然依赖传统教学。
双方之间的差距天差地别,这样的教学差异化,我们是无法挖掘出所有有潜力的学生。
因此我认为,应该由上面牵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说按照同等的教育资源去教育学生,起码得教会学生们如何利用ai自学,如何构建自学体系。”
这里早在2o22年的时候燕京八中就搞了所谓的aI数学实验室。
后续实践效果非常惊人,经过6个月系统训练,实验组学生在拓扑学基础测试中达到大学二年级平均水平,且89%的参与者能独立设计算法解决交通流优化问题。
可以说这帮人的教育资源先天就领先其他地区一大截。
其他二三线以及更偏远地区的普通学生在手机玩王者荣耀,顶多知道用小猿搜题辅助学习的时候,这帮燕京八中的学生已经会用人工智能来构建知识体系了。
这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展区“理论在智能时代的突破——aI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成为认知进化的催化酶。
高中数学教育突破传统课时限制,借助aI实现知识解构-重构-创造的螺旋上升,学习者完全可能在校阶段建立起堪比专业研究者的领域认知体系。
教育革命正在重塑数学能力的评价标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解题度,而在于用数学思维重构现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而这样的教育现,过去没有资源没有办法在广大华国普及,现在则到了不普及不行的地步。
除非老中想走阿美莉卡的老路,无脑搞什么快乐教育。
“另外我提议就是,对于真正有天赋的学生,要加大这部分人群的流动。
考试频率不应该是每三年一次,好像只有中考、高考这类考试重要一样,在现有技术下,完全可以做到每个月甚至是每周考,其中前千分之一或者前万分之一的人才,要加大他们的流动,形成一个能者上弱者退的机制。
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全体能力的基础上,用这种手段推动最头部的这部分学生爆出更大的潜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