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正事聊家常,罗清泉讲了以前的艰苦,不仅仅是他本人参与的过草地,还有1942年家乡生的灾荒,他在老家的亲人也正是那一年没的。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罗清泉提了一嘴,倒也没表现得很悲伤。
随后,两人吃的差不多了,罗清泉说要去下面条:“没吃饱吧?你等着,我去下面条。”
“罗叔叔,已经吃饱了,别再下了。”这年头谁家的余量也不多,有野鸡和罐头打底,唐植桐觉得即便自己留粮票罗清泉也不会要,所以开口婉拒道。
“那哪行?来一趟总得让你尝尝我的手艺。”罗清泉不同意,固执己见,不仅下了面,还拿出一头蒜来,“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你也别闲着,扒头蒜。”
唐植桐还能怎么做?当然是遵从了。
“你年轻,饭量大,多吃点。”面条煮好后,罗清泉给唐植桐盛了满满一大碗,自己则只有半碗。
唐植桐还待谦让一番,却被罗清泉看出来制止了:“就当这是自己家,这点面我还是能出得起的,吃完不够我再给你下。”
话都被罗清泉说到了这个份上,唐植桐也不好再拒绝,给罗清泉浇上两勺鸡汤,自己也浇上点,端着碗吸溜着吃起来。
罗清泉吃的不快,高兴的看唐植桐吃,他自己一口面、一口蒜,笑的开心:“在我和你妈老家那块,面的做法可多了,像什么汤面、捞面、卤面、炒面、焖面、烩面、炝锅面、拉面、粉浆面、糊涂面,各有各的特点。”
“嗯,听说过一点。”唐植桐边吃边应和着,在这边几乎没怎么吃过豫省风味的面,但来这边之前吃过不少,什么捞面、板面、板面、炒焖面等,味道都不赖。
“文文爸在世的时候吃不惯,老叶也就不做了。看来这几年也没做过啊,她做面的手艺其实是不错的。”罗清泉听唐植桐说听说过,而不是吃过,立马反应过来。
“嘿嘿,可能是我妈平时工作忙,顾不上吧。”唐植桐笑笑,自己也不清楚叶志娟为啥没再做面。
“忙还不是拜你所赐?我听她说过你的事情,小小年纪,不简单,不简单呐。”罗清泉吃完面,放下面碗,感慨道。
“因缘际会,机缘巧合,我就动动嘴,大部分都是我妈协调兄弟单位去做的,当不得罗叔叔这么夸。”唐植桐将一碗面全部吃到肚子里,抹了下嘴,说道。
“哎~不要妄自菲薄嘛,我是很看好你的,希望你能多多明,多多创汇,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一口面。”罗清泉说到这里,带了几分语重心长。
“罗叔叔,我一定尽力。”唐植桐先是愣了一下,才点头应下,罗清泉这是想着用外汇买粮啊!
从唐植桐进门,到唐植桐出门,罗清泉一句那封信的事情也没提,但最后说的这件事,表明他并没有忘记乡亲父老。
唐植桐之所以答应,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身上的职位一再叠加、职务所迫,更是因为有罗清泉这么一批经历过战火淬炼、走上领导岗位后依旧保持信仰、没有忘记初心、心里有人民的人!
月朗星稀,唐植桐从罗清泉家出来,骑着自行车慢慢往家赶。
附近大院里还有零星的灯光,大路两旁的路灯早已熄灭,路旁白杨树的影子被月光拉的老长,风一吹出“淅淅索索”的动静,有些渗人。
白杨树在四九城并不多见,城区内的绿化树种以国槐为主,城西这边则主要是白杨树。
据说这些白杨树是从国外引进的,看重的是其生的能力,以期其在三北防护中起到重要作用。
能不能起到作用,唐植桐不清楚,但看着这一排排的白杨树,唐植桐能想象出过阵子这边会飘起“雪花”。
杨絮毛子不太招人喜,不仅往头上、衣物上粘,还容易引起过敏,让人不胜其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