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飞扬跋扈小白羊的打赏。“我也是这么想的,皇太极应该是知道了偏师的事情,派了一支兵马去支援抚顺关。”邢朝喜手指敲了敲桌子上的舆图。偏师想要绕到抚顺关不被清军发现,几乎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晚一些被发现。现在从清军往后方调动上看,几个人都猜到,皇太极已经发现了虎字旗的这支去往抚顺关的偏师。“咱们要不要做点什么?”从第二战区过来支援过来的孙闯开口询问。一旁的阎唯心也开口道:“咱们不能看着偏师独自承受清军的威胁,我觉得咱们应该做点什么,为偏师那边分担压力。”他看向邢朝喜。辽阳城这里聚集了一个多战兵师。邢朝喜虽然只是战兵师的师正,同时也是这一个半战兵师的主帅。“你们的意思是打一打盛京城?”邢朝喜看着两个人。阎唯心点点头,说道:“就算不打也要给盛京城里的鞑子一定的压力,让他们不敢再派兵去增援抚顺关。”邢朝喜面露沉思。他接到的任务是几路大军一同对清国进行灭国之战,现在他突然出兵,会不会违背军政司的要求。“邢师正是担心辽西走廊那边的清军?”孙闯问。“伍师正那边已经快拿下了整个辽西走廊,我在想,咱们是不是要等等他那边,等他的龙骑兵师过来,和咱们一起对盛京出兵。”邢朝喜说道。“师正,你是不是担心军政司的命令无法交代?”这时候,阎唯心想到了之前军政司送来的那道命令。邢朝喜点点头,说道:“军政司命咱们等一等其他几路兵马,现在咱们突然动手,会不会误会咱们是想要抢夺头功,不顾上面的命令。”他说出自己心中的担忧。“我倒觉得咱们根本不需要担心。”阎唯心说道,“军政司让咱们等其他几路大军,应该是担心咱们突然动了,惊到盛京城内的那些鞑子,在偏师没有占领抚顺关之前,让这些鞑子通过抚顺关逃到奴儿干都司,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偏师已经被发现,盛京城中的鞑子更是已经派兵去支援抚顺关,而咱们也不用担心偏师被发现,反而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为偏师分担压力,把更多的鞑子留在盛京城。”孙闯说道:“是啊,邢师正你就别犹豫了,龙骑兵师虽然装备了大量骡马,他们想要赶到辽阳城也需要几天时间,可这几天却对偏师那边极为重要,万一因为咱们这边按兵不动,导致偏师遭遇清军太多,无法拿下抚顺关,咱们可就成了灭清之战不利的罪人。”邢朝喜从凳子上站了起来。在屋中来回走动。心中犹豫着到底要不要现在就出兵盛京城。虽然盛京城以前不过是大明辽东都司所在地,现在却是一国的都城。灭国这样大功,他当然希望可以得到,但也担心这么做会不会违背了军政司定下的大战略,而且他不过是一个师正。这么大的功劳,他怕自己的脑袋太小,戴不住这么大一顶帽子。“出兵。”邢朝喜一巴掌按在舆图上,决定出兵。围住了盛京城,城中的大鱼就跑不掉。若是因为抚顺关没有被派去的偏师拿下,导致盛京城里的大鱼都逃掉,他才是罪责难逃。决定对盛京城用兵,邢朝喜几个人围着桌子开始安排兵马调动。盛京城怎么说也是清国的都城。几个人心里都清楚,只要他们为了盛京城,周边的清军肯定会来支援盛京城,难保最后不是一场恶战。辽阳城这里驻扎的一个多战兵师看似兵力不少,可与清国最后的力量相比,仍旧有很大的差距。“赵营正,赵营正。”传令兵跑到赵武这个战兵营驻扎的地方。辽阳城内只驻扎了两个战兵营,其他的战兵营依旧驻扎在城外。天气也不能冷,驻扎在城外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赵武从营帐里面走了出来,看着师正手下的传令兵,问道:“怎么了?师正那边有什么命令吗?”“这是师正的命令,赵营正你自己看吧,我还要去其他的战兵营送信。”传令兵把一份盖了印的文书递给了赵武,然后骑马赶往其他的战兵营。接过文书的的赵武只看了一眼,眼孔陡然瞪大。“快,快去集合兵马,咱们准备开拔。”冲手下的人喊了一句后,他拿着文书扭身去找自己的搭档云洵。“老云,老云!”来到云洵的帐篷外,他一边喊着老云,一边闯进了帐篷内。正在帐篷内休息的云洵听到动静,睁开了眼睛。当看到来人是赵武的时候,他没好气的说道:“我说你这个大营正是不是过分了,昨晚我可是一夜没睡。”“别睡了,有好事,看完了你肯定不困。”赵五把手里文书递了过去。“什么好事?”嘴里问着,云洵伸手接了过来。当他看到上面的内容后,眼睛亮了起来。撩开被子从床上下来,开始给自己穿衣服。“怎么样,我就说你看完肯定不困了。”赵五把文书重新拿回到了手中。“队伍集合了吗?”云洵没有理会他,而是问起了队伍的情况。“已经开始集合了,你也快点收拾,接下来咱们就要去盛京城里睡皇太极这个狗鞑子的皇宫了。”赵五嘴里说了一句,转身从帐篷里走了出去。大军拔营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做,他这个营正也要跟着忙碌,不可能一直在云洵这里。作为先头部队。水师陆战师出动了两个战兵营,先一步赶往盛京城。赵五的第一战兵营和秦宵战的第三战兵营,作为第一支去往盛京城的兵马。“老秦,你也到了。”队伍准备出发时,赵五看到同样准备出发的第三战兵营的营正秦宵战。“咱们要不要比一比,看看接下来咱们两个战兵营哪个先攻进盛京城?”秦宵战催马来到赵武的跟前。“好啊!那咱们就比一比,不过再比攻进盛京城之前,不如先比一比那个战兵营先赶到盛京城下。”赵五同意了比试,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比试。:()大明流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