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如此辉煌,清国转入赞歌的盛世。】
【康熙觉得天下太平,即以不生事为贵,他亲口说:“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
【从此,康熙拉开了“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的帷幕。】
【皇帝一放开,官员们自然乐意。】
【但偏偏康熙转而身体衰弱,晚年受反复立太子之事煎熬,朝政的诸多弊端累积日久,国库亏空,官风不正。】
【康熙晚年又因为讲究仁政,眼神不再犀利,刀剑也不再寒光闪闪。】
【众官员享受并沉溺在这种富贵大棚下,不受政坛风吹雨淋,滋润地生活。】
【政坛无风无浪,又反过来验证大清国乃“真正”的康熙盛世。】
……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只觉得一阵讽刺,但也有几分了然。
盛世不盛世,还不是官字两张口?
官当不安稳,它就不是盛世。
官当得安稳,那它就是盛世。
自大唐光辉熄灭后,一切评价盛世的标准都脱离了百姓范围。
只在上面里打转转。
……
大唐。
李世民捻着胡须。
这清朝的状况与明朝别无二致啊?
难道雍正解决了大明君臣困境?
不……
李世民闭目沉思。
与其说什么大明君臣困境,不如说是科举制的困境。
穷苦百姓要依靠科举来验证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和修养,至少需要进行十多年的学习。
经济不充足、时间不允许的人家很难走上这条路,因为忙于生计和家庭,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
因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会渐渐缩小到有钱有闲的人家。
考上小官吏的人是因为先积累了万贯家财,才有了资本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做了官以后,考官就成为名义上的恩师,是此后政台上的领舞者。
考官与考生结成师生关系,即意味着结成了同盟。
考生要每年定期给恩师上供,恩师才会在该说话的时候替你开口。
现你的优秀之处,正好符合某个职位,升迁就成为定局。
这先有钱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拜定恩师、送礼物、恩师提拔你。
这种无形藤蔓会伸向各地,结成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网络,也即为……
朋党。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
这就是缠绕着宋明清的困境……
处于下层的官员要升迁,就不得不拼命敛财,孝敬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