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说,康熙的政策实际上是穷人满意,因为添了人也不用多缴丁银。”
“富人满意,因为本身士绅就不用纳粮,丁银享受和穷人一样的标准。”
“唯独国家吃亏。”
长孙无忌咂摸了两下嘴,最后憋出一句话来。
“难怪他有明君之称呢。”
差役和田赋历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项,也体现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现在的形势是,士绅规避差役,导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就会规避差役。
如此一来,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处理好这件事,则可惠及百姓,利于国家。
“但是怎么处理呢?”
李治轻扫了一眼老狐狸。
多简单,按资产分配呗。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无者不交。
不过……难啊……
……
【在当时,有大臣提出,丁银应随地亩征收,征粮的同时加派丁银。】
【有地的足额缴纳,无地的粮赋、丁银减免。】
【但这个政策被群起攻之,总归为两个反对的理由:一是这样会导致没有田地的人游手好闲,无所羁绊。】
【二是穷人、富人应该同等对待,都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推行丁随田地征收,贫穷者倒是轻松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们缴税的冤大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
【并且这种方法也不切合实际。】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亩数交纳,各地田地的亩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
【若是按照纳粮计算,同样会出现各省轻重不一。】
【都是国家臣民,分配不均,自然推行不下去。】
【几经讨论,反复权衡,没有定论。】
【年轻时盛于武功的康熙到了晚年极力强调仁政,最终让这件事拖之又拖,难题就留给了雍正。】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突然有了一种感同身受。
“雍正也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手啊。”
就康熙留下的这些坑,虽不多但个顶个的深。
刘弗陵把过往的皇帝排了一遍,若是换了其他皇帝面对这种局面只怕早就被埋死了。
有这能力的没这心。
有这心的没这能力。
有心有力的没这铁面无私的性格。
有心有力且铁面无私的……
凤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