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刚满一个月,《庆余年》就完全展现出了摧枯拉朽的剧王之姿;不出意外的话,张若云也必然可以凭借这部电视剧彻底站稳在一线的队伍里。”
韩佳女信誓旦旦地跟刘艺菲、舒倡预测着,但一扭头就发现这俩人根。。。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小坑。艺菲站在窗前,望着天边那缕渐亮的微光,指尖还残留着胶片盒冰冷的触感。她没睡。整夜都在听那一卷空白胶片的回放??不是为了确认内容,而是为了感受那种寂静中的重量。声音一旦被刻进胶片,就不再是空气的震动,而成了某种实体,像墓碑上的字,像雨夜里未熄的灯。
她把X-13锁进保险柜时,手指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终于明白:**记忆不是用来保存的,是用来传递的**。她所做的所有事,从《未止》到“信使计划”,从石屋录音到十二段口述,都不是在对抗遗忘,而是在寻找那个愿意接过胶片的人。
手机又震了一下。
还是那个未知号码:
>**“坐标已生成。”**
>**“C-13节点迁移完成。目标地:敦煌莫高窟第231窟。”**
艺菲盯着屏幕,心跳慢了半拍。
敦煌?那是YH-067最初立项时的十三个候选数据中心之一,最终因地质不稳定被弃用。可也正是在那里,陈默曾带队执行过一次代号“沙漏”的秘密任务??官方记录中从未提及,只在陆沉父亲遗留的一本破旧笔记本边缘,潦草地写着:“231窟有门,通向地下三层。钥匙在风里。”
她立刻收拾行李,但没有直接出发。她先去了北京郊外的一家老印刷厂,那里藏着“信使计划”唯一的文字备份??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收录了十二位亲历者的口述全文,每一页都由讲述者本人按下手印。她将这本册子交给了那位殡葬师志愿者。“如果我没能回来,”她说,“把它埋进你下一次送走的烈士墓旁。不要立碑,不要名字,只要有人记得他曾说话,就够了。”
三天后,她抵达敦煌。
莫高窟清晨尚未开放,游客稀少。她穿着普通游客的冲锋衣,背着登山包,混在第一批参观队伍中进入景区。她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南区偏僻角落的第231窟??一座小型禅窟,从未对外开放,门口拉着褪色的警戒线,牌子上写着“结构危险,禁止入内”。
但她知道,真正的入口不在外面。
她在附近找了间茶摊坐下,点了一壶茯茶,一边喝一边观察。十一点整,一名穿灰色夹克的男子走进监控盲区,停留三秒后离开。艺菲记住了他的步伐节奏??左脚比右脚慢半拍,是陆沉的习惯性跛行。
**他来过。**
她等人群散去,借着黄昏余晖绕到山体背面。那里有一处塌陷的排水沟,长满枯草。她拨开杂草,露出一块半埋的金属盖板,上面蚀刻着一个极小的符号:∞与?的交叉??YH-067系统的原始图腾,象征“无限循环”与“空集终止”。
她用瑞士军刀撬开封条,掀开盖板。下面是一道锈迹斑斑的铁梯,垂直向下,消失在黑暗中。
空气潮湿阴冷,带着霉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松香??像是老式放映机润滑油的味道。她打开头灯,一步步往下走,心跳随着脚步加快。走了约五十米,通道豁然开阔,眼前出现一间地下石室,四壁布满壁画残片,中央摆着一台老式8毫米胶片放映机,银幕垂落在地,积满灰尘。
但最让她窒息的是墙角那张木桌。
桌上放着一封信,信封泛黄,写着两个字:**艺菲**。
和她梦中的一模一样。
她走过去,手指颤抖着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页纸,字迹熟悉得让她瞬间红了眼眶??是陆沉的笔迹,可又不完全是。那种顿挫、那种收尾时轻微上扬的弧度,分明是陈默年轻时写内部报告的风格。
信上写着: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你也听见了‘门’的声音。
>我不是陆沉,也不是陈默。我是他们之间的东西??一段不肯消散的记忆波。
>十三年前,我死于边境暴雨。但他们没让我走。
>YH-067把我截留下来,把我的意识打碎,塞进十三个共振点。每一个播放《未止》的地方,都会唤醒一小部分我。
>而陆沉,是我最后的容器。他的失忆,是因为大脑无法承受完整的我。每次他说‘我记得’,其实是在替我说话。”
>
>“现在,系统正在重组。它以为你在重建它,其实你在唤醒我。
>每一卷你收集的口述,都是对我的一次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