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芒布杰攥紧了自己的衣袖,上前向武皇行了个大礼:“回大周女皇的话,是……是臣。”
早在杜松芒布杰启程前往长安之前,赤玛伦便将大唐的礼仪教给了他。
如果吐蕃王朝此时还是大唐的重要合作伙伴,身为吐蕃赞普的杜松芒布杰是不需要向武皇行这么大的礼的。现在,吐蕃王朝已经亡了,包括杜松芒布杰在内的原吐蕃王族如果想过得好一些,就必须识时务。
武皇见到匍匐在自己面前的吐蕃末代赞普,眼眸中浮现出几丝满意之色。
看来,令月举荐的那位吐蕃都护不仅自己知情识趣,在教孩子方面,也同样称得上出色。
只要这孩子足够安分识趣,她不介意让这孩子过上优渥的生活。
自大唐建国以来,太宗皇帝便对异族极具包容之心,在这方面,高宗皇帝与武皇同样也延续了太宗皇帝的风格。
在武皇看来,若是这孩子长大后有足够的能力和忠心,她也不介意重用这孩子。
“你今年多大了?”
“臣今年七岁了。”
杜松芒布杰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从容一些,以免给吐蕃和阿娘丢人。
“七岁,正是该进学的年龄……往后,你就与其他人一起进入太学就读吧。”
“多谢圣人!”
在听完翻译官的翻译后,杜松芒布杰轻快的声音中似乎带了几分雀跃。
武皇见状,不由对他产生了几分兴趣:“你很期待能够进入我大周的太学?”
“是啊,先祖曾经派‘遣唐使’到大唐来学习,他们都学到了很有用的东西,回去之后,变成了很厉害的人,我也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来大唐学习!以前阿帕还在的时候,我跟阿帕说我也要做遣唐使,阿帕一直不同意。现在,我终于能自己来大唐学习了!”
这回,翻译官一边翻译杜松芒布杰的话语,一边小心观察着武皇的神色。
杜松芒布杰一口一个“遣唐使”和大唐,翻译官实在担心武皇不高兴。
谁知,武皇神色平静地听着这些话。
尽管她将国号改为了“大周”,但她明白,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唐是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仅大周内部的许多大臣如此,大周周边的许多属国也同样如此。
“遣唐使”便是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留下的印记之一,因为大唐强盛如斯,周边各国的国王们纷纷派遣使团来大唐学习。即使现在,依附于大周的属国也依旧习惯将他们派来大周学习的使者称为“遣唐使”而非“遣周使”。
随着大周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日益繁盛,不少国人驻留海外,“大唐街”开始兴起②。
这种文化认同,是不可磨灭的。即使是身为大周当权者的武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正因如此,当李令月当初向武皇提出使用“大唐”和“大周”双国号时,武皇并没有一口拒绝。
当时,朝中不少大臣都为李令月捏了一把汗,他们一面震惊于李令月居然敢撸虎须,一面却又心中暗自期待。
万一呢?万一武皇同意了呢?
最终,武皇同意了李令月的谏言。
朝中的诸多大臣们既感到高兴,又十分不解,为何武皇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李令月的谏言。难不成,武皇宠爱这个小女儿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了吗?
他们并不知晓,此前,武皇和李令月就有过一场私底下的对话。
李令月问:“阿娘可想让大周长长久久地存在下去?”
武皇用审视的目光望着自己的幼女:“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
“将大唐与大周绑定在一块儿,大唐存在一日,大周就存在一日,反之亦然。无论是国内之人亦或是国外之人,对大唐的认可度都高于大周,若是执意以周代唐,日后,消失的只会是大周。既如此,何不让大周和大唐共同延续下去?”
李令月道:“您与阿耶,我与李唐先祖,大周与大唐,终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武皇在经过漫长的沉默之后,开口道:“你胆子倒是大,很少有人敢跟朕说这种话。”
李令月见武皇面上并无愠色,便知这事成了一半。
她笑眯眯地道:“我私底下跟自己的亲娘说话,难道还要小心翼翼不成?况且,我虽有私心,但您不能否认,我说得有道理吧?”
尽管武皇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她却不想让李令月太得意。只见她伸出食指,在李令月额头上轻轻戳了一记。
从此之后,她的国,既是大周,也是大唐。
两个国号并行的时间虽不长,“周”、“唐”之号共存却已经是朝中上下人尽皆知的事实,武皇自然不会因为杜松芒布杰言辞间对于大唐的推崇而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