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李令月自己都还是武皇的皇储呢,实在没有必要现在就决定李令月的继承人要从这两个孩子中选。待这两个孩子立住之后,再考虑这事也不迟。
否则,说句不好听的,要是这两个孩子中途夭折了,算怎么回事儿呢?
况且,这两个孩子并不是两兄弟,而是一位小公主和一位小王爷。瞧着武皇的架势,莫非是要将小公主和小王爷有同等继承权这事儿给定下来?
这也让一部分老臣心中有些排斥。他们虽然接受了武皇和李令月这对母女,但在他们看来,武皇和李令月只是特例。世间大部分女子都无法达到她们这样的高度。
这部分大臣连武皇任命赤玛伦为吐蕃代理都护一事,都接受得不情不愿。若非他们对吐蕃实在不够了解,若非吐蕃突然被打下来,他们一时间拿不出更合适的吐蕃都护人选来,他们是断然不会同意让赤玛伦成为他们的同僚的。
他们连女官都无法接受,又如何会愿意接受公主参与皇位争夺战成为一种惯例?
除非后世再冒出个像李令月一样受命于天、得天眷顾的公主来,否则,他们还是希望皇位能够在皇子们之间流转。这不仅是因为自古以来的观念,更是因为生育对于公主来说,是一道坎儿。
在他们看来,皇子可以广纳后宫,开枝散叶,留下足够的子嗣,公主能么?
若是他们在某位公主身上押了宝,那位公主最终却死于难产,不仅他们血本无归,朝廷也可能会因此而陷入动荡之中。
先前有传言说李令月难产,虽然这被证实是恶意造谣,但当时这则消息确实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隐忧。只要选择公主作为继承人,就免不了会面临这方面的问题。
正因如此,除非后世还有哪位公主如同李令月一般得天独厚,否则,大臣们并不想将公主纳入到常规的继承序列中。
李令月的种种神奇之处,是他们亲眼所见,做不得假。如果后世有公主能够达到她这样的程度,那就不属于“竞争上岗”,而是“特事特办”。
武皇看出了他们的小心思,开口道:“这两个孩子可是上苍赐给令月的,自然与寻常孩童不同。寻常孩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要当心着些,以免折了福气,这两个孩子却用不着!朕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她有底气说这话,当然不是真的信了这对兄妹是什么“神胎”,而是出于对李令月的信任。
李令月有诸多底牌,无论如何她都会想法子保住这对兄妹,不会让他们因为生病而夭折。至于兄妹俩的安保问题,武皇就能解决,用不着旁人操心。
“既然都是神胎,自然是哪个更有天分,哪个就成为继任者——这可是真正的受命于天。”
武皇的话,让许多大臣们暂且歇了继续劝说她的心思。因为他们突然想到,倘若李令月的这一双子女果真是上苍之子,那么他们的确符合“特事特办”的先决条件。
眼下唯一的问题是,许多人仍然对两个孩子的身世持怀疑态度,觉得这两个孩子是私生子,武皇和李令月是为了给他们造势,才搬出了“上苍之子”作为噱头。
但他们不敢当着武皇的面说出来。
罢了,两个孩子终究还小,待他们长大些再看看吧。若两个孩子果真不同寻常,他们这些大臣也不是瞎的。
武皇将这些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这些人想要直接插手她和令月择储之事,那是做梦,她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如今,她们的威望,她们手中的权柄便已经达到让这些人三缄其口的地步了。难道,这些人以为他们未来还有左右择储的机会?
这些人所顾虑的,在武皇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
若是公主资质比皇子更高,且她本人也有意向成为储君,那么为了规避风险,她完全可以提前诞下继承人,继位后减少生育或者不再生育。若是她不想生育,或者生下的继承人不幸夭折,她也可以在宗室近枝中选择资质优秀的继承人。
武皇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对方的资质和心性,而不是其他的东西。与其提前担心女继承人难产,倒不如担心担心万一退而求其次,选了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上位败光了祖上的基业该如何是好。
子嗣之事总有解决的办法,若是选了个昏庸之人上位,那才是真正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年幼的杜松芒布杰初来乍到,看着武皇与朝中重臣的争论,并没有贸然插嘴。当然,他也知道,他在大唐朝堂上还没有什么分量,这里并没有他插嘴的余地。
他只是默默将武皇对公主和皇子同样看重这件事记在了心中。
杜松芒布杰瞥了那两个襁褓一眼,心中暗道,或许,还应该再加个限定条件——武皇对那位太女殿下生的孩子一视同仁地看重。
这时,站在杜松芒布杰身边的波斯王子卑路斯上前附和了武皇的话。
“贤明的继承人不分男女。在我的国家,也曾经有公主登上皇位,只有狭隘的人才会忽视女子。”
波斯王子显然已经在大唐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他的大唐话说得很不错。即使是杜松芒布杰这样的初学者,也能连蒙带猜地弄明白他的意思。
——这位波斯王子,对待武皇的态度,似乎异常热络。难道,波斯人都很崇拜武皇吗?
杜松芒布杰所不知道的是,波斯王子对武皇的确十分热络,但这是有原因的。
此前,波斯王子卑路斯所在的萨珊王朝被大食(阿拉伯帝国)所灭,他不得已,一路逃到了大唐。他的其他兄弟们选择向着东罗马帝国所在的方向逃窜,结果都在半路上被阿拉伯人杀死了。
唯有选择往东边逃窜的卑路斯,成功越过帕米尔高原,逃入大唐境内,并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保护。当时的卑路斯一心想要复国,便恳请李治派军队助他抗击阿拉伯人,却被李治以路途过于遥远为由拒绝。
对于李治而言,除非帮助卑路斯复国对他和大唐而言有足够的好处,否则,大唐和波斯的交情还不足以让他为了波斯而对上阿拉伯帝国。
后来,李治因病去世,武皇登基,改国号为“周”,大周自己内部都发生了一阵又一阵规模不小动乱,自然更没有人会理睬卑路斯这个亡国王子。
卑路斯痛定思痛,在武皇站稳脚跟之后,他瞅准武皇手下缺人的时机,主动向武皇投诚,这才终于在武皇面前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