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对待商贾并不友善。他们担忧黔首们被商人们蛊惑,不肯好好种地,更担忧农人们跑去经商,导致粮食不够,因此,他们对商人进行了诸多限制。
即使商人们尝试着给官员送礼,那也是为了获得些许便利。他们对朝廷的印象,朝廷对他们的印象,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当嬴政看到那些商人们对李令月这般推崇的时候,他才会如此惊讶。
从侧面,也能看出,李令月对本国的商贾是真的不错。
想到这里,嬴政忍不住问道:“你们大唐的粮食产量,已经这般充沛了吗?否则,你为何对治下之民经商不加以限制?”
“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已经想法子从系统中得到高产粮种,改变大唐的耕种模式,提高粮食产量了。”李令月道:“如今,大唐粮食产量的确增加了不少。”
当然,大唐的土地兼并情况也变得严重了不少,这也使得大唐国库中的粮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裕。不过,不要紧,暂且先让那些地主们替他们存着粮食吧。
待她腾出手来,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一事。
海外贸易给李令月带来了海量的金银,李令月准备一边通过律令来限制贵族之家土地持有数量,一边用金银来赎买一部分土地。最终,要确保将大部分土地重新收归国有,然后租给农民来种。如此一来,便能继续将均田制维持下去。
此后,他们还需要每隔一阵子,便打一次土地兼并。否则,总有人会阳奉阴违。当然,要是后世不幸出了昏庸的君主,图省事不想打,那就进入王朝兴衰的周期率吧。
“总之,如今我大唐田地种的产出够用。再加上,商人们会从海外采买一些其他国家的粮食回来,我没有打击商人的必要。”
“更何况,这些商人们还给我交税、交保护费呢。我能用这些钱财来采买粮食,发展国力。”
在李令月看来,重农抑商在小农经济下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一些重农抑商的人,从本质上来说,只把钱当钱,而看不到钱财的其他价值。
她如此推崇商业,是因为她知道该如何将从商业中赚取的钱财,转化为其他的资源,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而转化这一步,恰恰是最重要的。
后世的大宋,只会赚钱,无法将赚来的钱财转化为保护自己的力量,便沦为了一只肥羊。
后世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在从大航海中得到了海量的财富之后,却没用这些财富来发展本国的产业,于是,在风光一时之后,它们重新跌落了下去。
李令月对嬴政道:“我不限制经商,甚至鼓励我的国民们从事海上贸易,自然是因为这能给我带来更多。”
嬴政知道,李令月对于商业的认知,向来比他更前卫。于是,他若有所思地听完了这番话。
“难怪这些航海商人们会对你这般推崇。”
“待大秦一统天下之后,阿政你也可以考虑多拓展几条商业路线了。”李令月笑吟吟地对嬴政道:“现在你们还需要打打杀杀,等到局势平定下来之后,就不能再用老一套思路来行事了。”
“接下来,你会不断从系统中得到高产作物的种子。到时候,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了,你完全可以鼓励一部分人去经商,去走路上丝绸之路,并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换回你们需要的各种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寡人会慎重考虑的。”说完这番话后,嬴政看了看李令月那边的天色,开口道:“天色不早了,你早点休息吧。”
李令月伸了个懒腰:“你也是。欲要成就大事,健康不可忽视。批完折子,你要早点休息。我可不希望下回跟你联络的时候,看到你眼下有乌青。”
嬴政:“……知道了。”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终于“上岸”了,没有水波的影响,这一觉,李令月睡得格外安稳。
翌日一早,李令月从睡梦中醒来,便开始规划她在扬州期间的行程。
首先,先去看看她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几艘战舰。好歹占了个“天降祥瑞”的名头,这些“祥瑞”总要有点排面。
然后,她准备依次去造船厂地方看看,之后是指南针制造厂、“罐头”制造厂等保障航海后勤的地方。
最后,也是她本次来扬州的主要目的——选择一处地方,建立一所海军学校。
随着海上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唐需要一支海军来保护商船的安全。但海军不可能凭空变出来,大唐需要自己培养。
因此,建立一所海军学校,对于李令月和武皇来说迫在眉睫。
在李令月的规划中,海军学校的生源,可以从已有的军队中招,也可以从普通百姓中招。
符合条件的陆兵们可以进入海军学校学习,并在通过考核之后自动转为海军的一员。
符合条件的普通百姓们在通过学习和考核之后,同样可以成为海军的一员。
只要她给海军的待遇足够好,不怕没有人愿意来报名。
陆军也用不着羡慕海军,因为海军的危险系数比陆军高,待遇比陆军好上一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陆军不会有什么伤亡。但因为此时造船技术有限,海军的每一次出海都有一定的风险。
当然,陆军要是实在羡慕海军的待遇,想要转职成海军,那也是他们的自由。
只要他们愿意为了高薪而承受更高的风险,李令月是不会将他们拒之门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