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教授很不高兴:“那你闲着也是闲着,都多大的年龄了,怎么不知道赶紧给我和你妈找一个儿媳妇回来?”
明夏站在一旁,听他们的对话,猜到这个男人应该是顾教授的儿子。
虽然她和顾教授相处得挺好,但人家的家务事,明夏觉得,出于礼貌,自己还是不要听的好,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合适。
听到顾教授的话,男人有些哭笑不得:“父亲,《论语·为政》中,孔夫子有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今年二十五,尚未而立,你和母亲真的不用这么着急。”
闻言,顾教授眉头一挑,就想再说什么,男人明显是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便赶忙再次开口,将话头转向明夏,言语温和:“你好,我叫顾回舟,请问你就是明夏吗?”
明夏对历史这门学科,包括从业关于历史的工作或者研究历史的人,都抱着绝对尊敬和向往的心。
而顾回舟,作为文物修复师,直接就能和文物打交道,工作也是修复文物,自然更是引起了明夏的敬重。
见顾回舟问自己话,明夏赶忙点头:“是的,我叫明夏,顾老师好。”
站在旁边的顾秉钧教授:?
这丫头,喊他顾教授,又喊他家那小子顾老师,他怎么突然感觉自己被降辈分了,和儿子平起平坐似的。
虽然,“禁宫”近几年进的新人,或者,平日里,去各大高校开讲座的时候,学校里面的学生,他们都会喊他“顾老师”,但顾回舟确实没有想到,明夏居然也会喊他“顾老师”。
要知道,在她来之前,他的父亲可是一脸期待地提了许多次,说她是他见过在数学方面最有天赋的人,是他唯一愿意忘掉年岁,以平辈相交的好朋友。
现在看来,倒是一个挺可爱的小丫头。
顾回舟唇角微弯:“你好,欢迎来首京。听父亲说,你也很喜欢历史,如果对禁宫的文物感兴趣,或者想找人讨论历史相关,可以找我讨论。”
顾回舟是“禁宫”的钟表组文物修复师,虽然今年才25,却是19岁就硕士毕业,同年来到“禁宫”,拜了钟表组最厉害的王老师为师父,开始学习修复钟表类文物。
三年前,他考古学博士毕业,正式成了“禁宫”钟表组的专职文物修复师,还会被包括首京大学、京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请过去开讲座,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这几年也成功修复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文物。
所以,无论是出于专业的学术了解,还是出于自己的工作的实践了解,他让明夏可以和自己讨论历史,真的不是随便的夸口。
明夏最高兴能认识历史相关的人,闻言,很是高兴地连连点头。
在顾教授的催促下,顾回舟拿出手机,和明夏加了微信好友。
*
晚上,明夏用温雅柔的电脑,登录了一下微信,接收了顾教授发回来的已经完成最后修改的文稿,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便准备直接投稿给SCI了。
因为顾教授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帮助,先前,明夏还问过,要不要给他署名一个“第二作者”或者其他什么“指导老师”之类。
结果,一向和她关系很好的顾教授,那天,却是第一次很生气地说了她一顿。
在星际时代,各种发明创造,都是不需要署名的,因为都是直接在智脑中实践,而智脑由中央核心智脑控制,数据信息在线统计,不可能存在虚假。
明夏还是不太清楚21世纪的论文署名规则,以为这种格式上的知道和帮助,也是可以算在其内的。
结果,这原来属于“学术造假”,只有真正参与具体研究内容的人,才有资格在论文署名。
所谓SCI,是ScienceCitation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一齐,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被国际公认为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而这三者之中,尤其以SCI最为重要。
经过,明夏选择投稿的SCI期刊是《AnnalsofMathematics》(数学年刊),是数学界影响力最大的四大期刊之一。
《AnnalsofMathematics》(数学年刊),起初,由哈佛大学出版,一百年前,迁到号称是世界数学中心的普林斯顿大学,由普林斯顿大学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共同出版。
数学领域的期刊,就跟计算机领域的期刊一样,影响因子都很低。或许是学科性质导致的,这两门学科都属于内行难懂,外行不考虑懂的类型,也可以说是“曲高和寡”,纯理论比较多,很难吸引到扶着的眼球,影响因子便相对较低。
通常情况下,文章被引半衰期很长,在十年以上,别的领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消化这些结果,发现其应用价值。
包括明夏选择的这个《数学年刊》,已经是数学界的顶级学术杂志了,SCI啊,影响因子也不是很靠前,但这丝毫不能动摇它在数学界的地位。
明夏点开《数学年刊》的官方网站,设计风格很简洁,就只是提供了编辑信息、投稿指南、联系方式和订阅价格等最基本的信息,没有半点顶级期刊该有的“我不是你这种小学鸡可以奢想的杂志”的气势。
填写作者信息、邮箱等信息,明夏花了十来分钟,才终于搞定,成功上传论文,状态显示“Submitted-to-Editoria-Office”,即“稿件已经送往编辑的办公室”。
接下来,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某个审核编辑看到她这个高三小透明的“大放厥词”的周氏猜测证明论文,然后给出回复。
毕竟,SCI的含金量那么高,投稿的人不会少,学历也不会低,审稿编辑更不是每天都有空坐在电脑前。
投稿学术论文,除了写论文和修改修改,等待编辑的反馈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