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厂,会议室。
“哈桑殿下,咱们这个改革,是不是……有些太激进了?”王厂长的脸上,满是担忧。
秦富,沙某人的工业大臣,跑来指导东方的工厂改革,这怎么听,怎么扯淡,沙某人的工业,还是咱们帮忙建立起来的啊!
不过……上级领导还听他的,包括聘任洋人当厂长,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
“我认为,想要让黄河厂甩掉包袱,这个方案是必须的!”格里希开口:“我来这里的第一天,就已经注意到了,明明是个制造汽车的工厂,却有学校、商店、医院,甚至连电影院都有,现在,当了厂长,接触到了相关资料,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工厂的大部分利润,都会被消耗在这些单位里,这样的工厂,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经过改革,工厂的一线生产已经处于正常状态,斯太尔的零件已经到了,组装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格里希也终于开始关注起来工厂的其他方面。
而哈桑这几天也和在他一起,提出了这个计划,格里希是举双手赞同的。
“格厂长,哈桑殿下,你们不懂,在咱们东方,工厂就是个大家庭,工人只要进入工厂,只要好好工作就行,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操心,孩子上学,生病看病……工人们没了后顾之忧,才能好好工作啊。”
秦富点头:“没错,我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无可厚非,在市场经济中,这种组织结构,会让工厂背上沉重的包袱,您可以看看相关数据,工厂五千多人,只有三千多人在工厂,剩下的两千多人,分散在这些部门中,也就是说,这三千多人,要养着这两千多人,这是极其的不科学的。”
谁提出来这个方案,谁就会挨骂,毕竟,那些习惯躺着的人,突然被拉起来,要干活,肯定是不满意的。
但是,如果不改革,那就只有死!
秦富知道这段历史,八十年代,斯太尔引进,分给了三个厂,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这些工厂却个个都是步履维艰,黄河厂更惨,连年亏损,欠债几十亿,最终到了破产的边缘!
怎么解决?
当时的职工已经七万多人,破产失业和分流安置了三万五,离退休职工一万七,这样才实现了瘦身。
而当时,因为黄河厂已经连年亏损,所以,这些职工都被拖欠了大量的工资,企业内部怨声载道,矛盾重重。
真到了那个时候,必须得有魄力出众的人,彻底瘦身,才能让黄河厂起死回生。
九十年代的下岗潮是非常惨的,尾大不掉,企业被拖死了,职工也就失业了。上了年纪,也没法适应市场竞争,甚至还得到菜市场捡菜叶子……长痛不如短痛,帮两千多人找生计,可比以后分流三万五要容易得多!
秦富看向王厂长:“更不用说接下来,随着工厂的飞速发展,这种和生产无关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干脆彻底剥离,断了某些人想要躺在黄河厂上吸血的念想。”
现在才八十年代,随着格里希的进入,黄河厂肯定会蒸蒸日上,接着呢?
各种不在一线从事生产的人会再次挤进来,大树底下好乘凉嘛,现在这五千人,会扩展到后来的七万人,然后还是会被活活拖垮,资不抵债。
干脆,现在就来个改革!
工厂里,那些不从事生产的人会被调离,接下来,轮到工厂的各个配套部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