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微微颔首:“天幕甚和朕心!”
太平公主眼前一亮:那我这个公主是不是也有机会!
【这场濮议持续三年之久,最终以太后退让,皇考派胜利结束。】
【濮议事件不仅是一场礼法之争,更是朝中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最终,皇考派在英宗和曹太后的支持下取得胜利,但也引发了台谏官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多名台谏官被贬出京师,其中包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等名臣。】
第440章内忧外患
【宋英宗濮议不仅涉及礼法问题更关乎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朝中不同政治势力的博弈。虽然这件事最终以英宗的胜利告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的权威性和士大夫阶层的凝聚力,对北宋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论区
“就像明朝嘉靖朝的大礼议,就是皇帝与朝臣的权力之争,嘉靖皇帝以自己绝顶聪明的政治头脑打败了朝臣,成功将自己的父亲奉到太庙祭祀。”
“为了给他爹腾位置,他还将永乐帝的太宗改成了成祖,仁宗朱高炽的的牌位被移出了太庙!”
“真是个带孝子!”
……
没想到天幕讲宋朝的事,明朝的皇帝却屡屡破防——
朱元璋一把揪住少年朱棣:“成祖!你小子居然敢用祖!”
少年朱棣:“父皇,都是后面的小子乱来,儿臣定然不敢的!”
朱棣将手边的奏折都甩到了地上:“什么成祖,朕的皇位是父皇定的!”
这可真是朕的好儿孙啊,生怕别人不知道朕是怎么上位的!
朱棣被气的脑子发胀,不过他身体好还能坚持住,他的大胖儿子却已经软倒在地,眼冒金星,呼吸不畅了!
【赵曙的妻子高滔滔是曹皇后的养女,当年他们大婚的时候,天下都在传“皇后嫁女,天子娶媳”,赵曙的四子四女都是高滔滔所生。】
【赵曙死后,他们的长子赵顼(xu)继承皇位,史称宋神宗,赵顼在史上名声不显,却是一位能在宋朝排到前五的皇帝!】
评论区
“低了,宋朝的皇帝除了赵匡胤断层第一,神宗父子就是最有作为的了。”
“只可惜,有作为的皇帝反倒短命。”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赵顼继承皇位,面对宋朝财政困乏、军费庞大、官僚机构臃肿的危机,赵顼决心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以扭转北宋的颓势,恢复汉唐雄风,实现祖宗未竟之业!】
赵匡胤:“终于来了个像点样子的。”
若是他们父子真能达成目标,赵匡胤愿意把自己的第一也让出去。
【此时距离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宋朝的内忧外患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而范仲淹早已去世十多年,赵顼必须先找到自己的“范仲淹”,协助他改革弊政,革故鼎新!幸运的是,这个人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就是——王安石!】
宋神宗与王安石相视一笑,想起了他们曾经的理想和目标,因改革不利带来的隔阂消弭于无形。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长大后,跟着父亲宦游各地,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十六岁的王安石随父入京,因为写的一手好文章,结识了好友曾巩,曾巩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推荐此人,王安石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得到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赏识与举荐。】
评论区
“据说王安石原本被考官列名第一,但因为应试赋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惹得宋仁宗不悦,把他的名次与第四名杨寘互换,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
“真正有才能得人,能得到新旧两党大佬的一致欣赏!”
……
【在此期间,他也亲眼见证了庆历新政的推行与失败,见证了革新派被贬谪各地的下场。多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也让他深刻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因为北宋的百姓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王安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他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