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秋词》”,“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空悬明月待君王”(《西宫秋怨》)……】
【诗人以悲天悯人的笔调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揭示了她们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王昌龄是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第355章边塞诗派
【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的便是王之涣。】
【王之涣出身太原王氏,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多岁便研究透了经典,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喜欢豪侠义气,交友颇广。】
【开元年间,王之涣因祖辈的恩荫入仕,成为衡水主簿。不久,就被人诽谤陷害,他便直接辞了官职,拂袖而去,回家闲居。】
【出身高门大户的王之涣,完全不在乎那些微薄的俸禄。从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王之涣在家中闲居十五年,专心写诗,到处访友,虚心求教,与王昌龄等人唱和,一时间诗名大振。】
【在家乡附近的蒲州(山西蒲县),王之涣登上了当地知名旅游景点鹳雀楼,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自此,鹳雀楼名扬天下!】
李白:“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杜甫:“后两句的哲理也发人深省,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高适:“登高望远,胸襟开阔,如千钧巨椽,气势磅礴!”
……
【前两句诗人用极其简单的语言,高度形象的将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世界的探索,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站的更高。】
【这首千古绝唱写于开元盛世,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如今更是被用在了许多重大外交场合,世界闻名!】
鹳雀楼因诗出名,后来的诗人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都想与王之涣一较高下。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品。
河东才子畅当写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大历十才子之一耿湋写下:“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虽然都不失为一篇名作,但终究不及王之涣独占鳌头!
晚唐诗人司马札写下:“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晚唐的诗人面对混乱的时局,自身落魄的处境,远没有王之涣的旷达乐观。
在他们眼里,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是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公案。据说《登鹳雀楼》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当时的皇帝听说了这首诗,便问询身边的大臣李峤,李峤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所写。】
【朱佐日得到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丰厚赏赐,而真正的作者王之涣却无人问津。】
【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便编撰了一个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打赌赛诗的故事,还让王之涣拔得头筹。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到了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话说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在酒楼饮酒,忽见梨园官吏带着数十位弟子登楼宴饮,三人当即回避,躲在黑暗的小角落,看他们表演节目。】
【梨园女子演唱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三人便打了个赌,看看他们三人谁的诗入选歌词最多,谁便能拔得头筹。】
【一个歌女最先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的在墙壁上画了一道。】
【第二个歌女唱的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一首绝句。】
【第三个歌女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还是王昌龄的绝句。】
【三人中,王之涣年纪最长,成名最久,他的诗却没有被传唱开来,不免有些面色难看。】
【他不服气道:这三个歌女都不出名,唱的自然也是些‘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些‘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说罢,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道:“若是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便再也不与你们比诗了。如果果然是我的诗,你们就拜在座前,奉我为师吧!”】
【三人一边说笑,一边等待,等到最漂亮的歌女登台唱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当即得意道:“怎么样,你们两个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
……
【这个故事虽是后人编撰的,但《凉州词》在当时确实已成为人人传唱的经典,被誉为“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是“唐音”的典型代表!】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正好相反,却展现了一种静态之美。】
【远处的白云与近处的孤城形成鲜明对比,孤城中必然有戍守边疆的征夫,暗暗引出下一句征夫的心理描写。】
王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调,唐朝有折杨柳相送的习俗,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会触动征夫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