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的众人听着这样的声音,心中的郁气终于顺了一些!
【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蒙古地区对中原的粮食、布匹、手工产品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原地区则需要蒙古的马匹、肉类。】
【在这样的交易中,大明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明朝利用手中的货物分化拉拢蒙古贵族,扶弱锄强。蒙古也可以在这样的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壮大自己的部落。】
【瓦剌与明朝的关系便是其中的缩影,瓦剌每年派出使者带着大量良马和货物到大明朝贡,明朝廷则根据货物的多少,给与相应的回赐。同时,来到明朝的使者也能得到一些赏赐。】
【瓦剌部落抓住了朝贡贸易的BUG,为了骗取明朝的赏赐,贡使人数逐渐增加。从最开始的50人,到正统年间已经达到了2000人!】
第538章土木之变
【王振暗中收了瓦剌的贿赂,不论瓦剌来多少人,他都给足了赏赐,以致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正统十四年,瓦剌派出了2500人的使者团,还虚报为三千人!】
朱瞻基气道:“他们把大明当冤大头了吧!”
朱高炽:“长此以往,大明的财政定然不堪重负!”
朱棣:“慷他人之慨,倒是不用你出钱。”
朱高煦幽幽道:“怕是他在中间还能拿回扣呢。”
朱高燧瞪大了眼睛:“这是两头吃啊!”
朱棣本想将火气发泄在太子和太孙身上,听到这两个儿子不着调的话语,直接一人给了他们一脚:“你们在幸灾乐祸什么!”
……
【这一次,王振却一反常态,命礼部按实际人数发放赏赐,连他们的马匹也减了五分之四的价格,公然挑衅,制造事端。瓦剌贡使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回去后就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
太孙朱瞻基猜测道:“不会是为了要更多的钱吧。”
宣宗朱瞻基可以直接问王振,但王振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锦衣卫办事很有分寸,王振绝对不会晕过去,但也说不出话了。
天幕下的观众都能推测出,“瓦剌要出兵了……”
【也先本就想对明朝动兵,王振给了他一个绝妙的借口。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军,他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由于多年军备废弛,明朝的军队不堪一击,瓦剌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很快就越过了边塞,守卫军几次交战失利,告急求援的信件如同纸片一样飞向北京,引得朝野一片震惊!】
评论区
“这次战败有一半的原因是人祸,王振的党羽郭敬就在边关做镇守太监。”
“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将各率兵一万人马赴阳和进行防御,很快就与瓦剌战于阳和。”
“但由于郭敬从中作梗,致使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在草丛中才躲过一劫……”
“记住这两个人,他们将来都还有戏份呢。”
朱元璋气急:“果然是宦官乱政!”
【瓦剌来势汹汹,但朝中百官也并不担心,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边境就时常发生战事,洪武朝十三次北征,永乐朝五次北征,宣德朝三次北巡……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在那放着,根本不惧瓦剌。】
【再者瓦剌人少,没有攻城利器,只要大明坚守城池,瓦剌人就讨不到便宜,但王振与朱祁镇显然不是这样想的——】
朱元璋:“他想做什么!”
朱棣想到一个荒谬的可能:“不会是要御驾亲征吧!”
【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却对自己有蜜汁自信,他认为只要皇帝亲征,往战场上那么一站,就能把瓦剌军吓跑!】
【为了自己的武勋,为了在青史上留名,王振怂恿朱祁镇效仿宋真宗御驾亲征!】
宋真宗赵恒:求求了,忘记朕吧,谢谢!
评论区
“学谁不好,学宋真宗。”
“历史不过关啊。”
“怪不得王振通不过科举考试!”
“刚明不需要‘澶渊之盟’!”
“这谁说得准,若是没有土木堡之变,也先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是朱祁镇做皇帝,他说不定还真能签个城下之盟。”
“明朝没有一个软弱的皇帝,除了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