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没想到东路军将星云集反而成了宋军败亡的祸根。”
殿中的诸位武将顿感颜面无光……
【然而,萧太后与韩德让早已在涿州城下布置好了层层阻击,曹彬的大军赶到涿州就用了四天时间。当时正值天气炎热,粮草不足,将士疲乏,战斗力急速下降。宋军得到涿州城也无法坚守,只能放弃城池,向南撤退。】
李世民:“大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帅被部下影响,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耶律休哥率辽朝骑兵一路尾随,边追边杀,一直追到歧沟关,辽军发动总进攻,宋军大败。】
【数万宋军,或被杀,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损失巨大。】
【宋朝东路军大败,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再难实现,辽军开始反扑,分兵出击大败宋军,赵光义只能命西路军、中路军向后撤退。】
【潘美、杨业负责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就在这场撤退中,杨业所部在陈家谷口遇到了耶律斜轸率领的辽军,杨业战死!】
评论区
“当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引诱辽军向东转移,再用数千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阻击辽军,以保证百姓安全南撤。”
“但监军王侁并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而是逼他出雁门关直趋朔州出战,主帅潘美对此没有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
“当他们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后,非但不去救援,反而带兵逃跑。”
“杨业见无援兵,只得再率部下力战。最后因坐骑重伤不能行走,负伤被俘,绝食而死……”
潘美是赵匡胤的心腹爱将,在搞清楚事情经过之前,赵匡胤不想对此事做出任何评价。
赵匡胤:“杨业是何人,为何天幕特意提及此人?”
宋·节度使杨重勋:天幕说的不会是我家大兄吧,可他不是在北汉么!
是了,北汉已经被灭了……
“杨业原名杨重贵,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年少之时便成为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将,后来也就成了北汉的将领。”
“他负责镇守代州,抵御辽朝的侵扰,屡立战功,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为刘继业,时人称为刘无敌!”
赵匡胤:居然是他!
“北汉灭亡后,刘继元决定投降,杨业仍据城苦战。赵光义早就听说过这是一员名将,让刘继元劝降杨业。于是,杨业跟着北汉的皇帝一起投降宋朝,改回本姓,次年便在雁门关大破辽军。”
姜维: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的旗号,立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十分嫉妒他,还有人暗地里上书诽谤杨业。”
“永熙三年,在大宋兵败撤退之时,杨业提出了一个可保万全的作战计划,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被迫冒险迎敌。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口接应。”
“辽朝视杨业为心腹大患,要求务必生擒杨业。耶律斜轸令萧挞凛设下埋伏,等杨业领兵到来时,耶律斜轸佯装败退,然后伏兵四起,杨业身陷辽军埋伏,却久久等不到主帅的支援。”
“他带着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儿子也战死沙场,杨业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最后绝食而死!”
“杨业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不仅宋朝,就连辽朝也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祀奠杨业。”
“在山西省代县,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杨家将的不朽功勋而建立的。”
赵匡胤:“好啊!能够硬抗辽军的猛将,才是大宋最缺乏的。”
“赵光义对杨业之死很是惋惜,对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毫不留情,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却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
赵光义:“杨业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却能投身军队,誓立战功。刚毅忠烈,视死如归!”
赵匡胤:“说得好听,但杨业之死,你也不能置身事外。谁让你设置监军,以文官管理军队的,你难道忘了唐朝安史之乱了吗!”
“虽然潘美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但是潘美身为主将,不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对于杨业之死,他难辞其咎。”
“千百年来,百姓怀念杨业,痛惜英雄未捷身先死,便把仇恨集中在主帅潘美身上,以潘美为原型塑造的潘仁美就成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的女儿是后宫的宠妃,身兼国丈与奸臣两重角色,父女内外狼狈为奸,不顾民族大义,公报私仇,遂使杨业遇难,朝廷蒙羞。”
“他挟昔日一箭之仇,陷害杨业,误国欺君,可谓十恶不赦。”
赵光义:“朕就是被奸臣和奸妃糊弄的昏君呗……”
潘美老神在在的想着:老夫可没有一个入宫为妃的女儿,八女虽是襄王赵元侃(赵恒)之妻,但襄王只是陛下三子,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登基啊!
“但文学演绎与历史不同,不能将潘仁美与潘美划上等号,事实上,历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屡立战功,是北宋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