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也冲他笑笑。
然而江弦的这篇《最后一个匈奴》,又重新为她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
聂华苓就像是被吸住一样,克制不住的往下读,一直到读完,对他笔下的那片土地心驰神往。
理解什么意思以后,聂华苓这个翻译家本能的认为“大河”这个译词不好。
咔嚓。
他摘下笔帽,看小伙一眼。
如此年轻的一位作者,竟然在长篇小说领域得到文学界的认可,放眼全世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听说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认识一下你这名青年俊彦。
读完以后,聂华苓空虚的坐在客厅里,心头难以抑制的对陕西这片土地产生出一种深深的向往。
中国正是适合“大河小说”创作的时期。
美国,爱荷华州。
“请问,您是江弦同志么?”
“真的?!”
“江弦先生:冒昧来信,请您见谅,先容许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聂华苓,现在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名驻校作家,你或许已经听王濛先生说起过我,说起过我和丈夫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
江弦在纸上划拉的笔迹一顿,抬起头又看王硕一眼。
“唉,真快,都1983了。”
王濛是此前“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员,也是聂华苓非常欣赏的作家,今年她秋季的写作计划计划名额时,便征求了王濛的意见。
这年头国内政策一会松、一会紧、一会软、一会硬,浪花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逼数。
王硕这个货,江弦一定是要交上一交的。
这和改开的进程也有关系。
江弦眯着眼微笑点头。
字写得古朴苍劲,全是繁体。
“事实罢了,在那边儿过得可没那么容易,你给人家说话,说不定人家现在看着你说法都成了:你们中国人。”
他比较关注的是其中三封。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想暴富,就一个秘诀:倒。
众所周知,改开是先农村,后城市,到了今年,重心已经偏向于城镇。
“国际写作计划”对任何一名国内的作家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越期待见到江弦的聂华苓,就在这个节骨眼,收到一封来自中国京城的回信:
“行。”
“你好。”
他有着太磅礴的知识底蕴,才能挥毫写出这样一部浩瀚的高原史诗。
中国的经济展步调和文化沉淀,决定了“大河”故事、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应处在繁盛期。
感谢您的邀请,无奈爱人已有身孕,不便脱身,还请您再重新物色挑选一位作家,莫要浪费掉这个珍贵名额。
匆此,请代向您的丈夫及女儿致意,祝您全家安康快乐。
江弦,京城。”
放下信纸,聂华苓的眉头微微皱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