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此处,他匆匆转过身,踏步便往房门里走去。
阿去正听得起劲:“你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马和毫无犹豫地踏进门槛里,扬声道,“这里要打起来了,咱们得赶紧收拾东西……”
趁早跑啊!
话还没说完,抛在身后的袖子便被一股力气稳稳抓住。
不祥的预感浮上心头,马和脚下一顿,幽怨地回过头去。
果然撞见一双冷静无波的眼眸。
“李郎。”他讪讪一笑,小心地扯了扯袖子,试图拉动这头犟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此地不宜久留,咱们权且先避一避。”
说着,他用力抬了抬眉,向外递出一个求援的眼神。
年轻的生徒们显然没接到这份暗示,只是彼此不安地互看一眼。终有人上前一步,沉声问道:“先生以为呢?”
“没必要逃。”李明夷松开手,向后转去目光,“战场不会在这里,至少,不是现在。”
马和往前踉跄两步,呆在原地。
“你怎么知道……”
“叛军久踞邺城,自然不必向本地乡民大张旗鼓地出兵。”李明夷不徐不疾地回答,“若是唐军前来征讨,就更不会悄无声息地行事。”
从军的数月,多少教会了一些他战场上的道理。
暗地行兵、骤然偷袭固然是百试不爽的致胜战术,但绝非现在唐军的第一选择。
一方面,邺城周边已逐渐播散出叛军势力,直袭邺城有一定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战况,早不同于当初的千钧一发的危局。攻克邺城这个叛军最后的根据地,其意义远非取得一场攻城战的胜利那样简单。
不仅须赢,还得赢得彻底、光明。
这恐怕也是李唐王朝一直按兵不动、等候时机的原因之一。
“可若是史党燕卒举兵来犯呢?”问出这个问题的,是生徒中的一人。
“那也太蠢了。”阿去忍不住横插一句,“我倒巴不得他们打起来呢。”
这话一出,发问的生徒神情一顿,也明白过来了。
俗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这场看似平静的对峙之中,最急于出手的绝不会是刚刚全身而退的归义王史思明。
“如此说来。”马和眼珠一转,也回过味来了,“这回倒像是叛军往外发兵,所以你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