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她转身没走几步,又忽然回头,“知州大人。”
正值耳畔的敲锣声响过一阵,街口又有一行巡视的士兵经过。
“城中士兵巡视,可是近日城中有事发生?”
士兵的脚步声渐行渐远,高升一愣,而后又笑道,“宋校尉果真是慧眼如炬。”
他正色道,“实不相瞒,前些日子城中有一大户私贩盐铁,衙里商议了好几日才判下抄家问斩的罪,谁曾想行刑时才发现漏了一个,下官恐其因恨伤及百姓,这才命令人加强巡视。”
“若是宋校尉觉得有饶征兵事宜,我这就将人收回便是。”
“不必。”
征兵时人员流动大,若逃犯真有伤人的心思,的确是得顾及百姓安危。
从府衙离开后,宋玉昭欲折返回城郊,却在府衙不远处的拐角遇见了茂平。
他扯着马缰掉了个方向,驱马跟在宋玉昭身侧,问,“刚从衙里出来吗?我方才已在街上听见锣鼓声,想必今日搭好校场便可开始登记征兵了。”
他今日清晨便到城中给九爷的人回话,未曾跟着宋玉昭。
宋玉昭想起方才被堵得死死的大门,嘴上开着玩笑,但笑意未达眼底,更多的是疑惑和猜测,“倒也不算刚从府衙出来吧,根本就没进去。”
茂平侧头看她,听她补道,“衙里应是有些什么不想被人看到的人或事。”
她原本是懒得管这些事的,但她这一世知道边关情状复杂,又有细作,这才多留意了些。
只不过眼下征兵要紧,再找机会查也无妨。
确定好征兵校场的位置后,搭设校场便快了。
只用了大半日时间,将士们和工匠们便将登记位摆好,验身棚搭上,又围出一片空地作临时校场,最后把军旗和檄文往场地前一挂,征兵便算是开始了。
有应征者陆陆续续前来。
登记名册的主簿见状搓着手翻开空白军籍册,用砚台压住被寒风吹翘的纸边,只抬头扫了一眼便拿起毫笔。
“姓名?籍贯?为何投军?”
应征者侧耳听完,正色一一答来,“草民名刘壮,原是梁州农户,自愿投军报国。”
主簿记下,又问,“年岁几何?家中男丁几人?”
“二十六。家中有男丁三人,草民投军后,留有弟弟在家侍奉双亲。”
“身长几尺几寸?可有恶疾顽疤否?”
“……”
宋玉昭环胸靠在登记棚一侧的架子上听了一会儿,忽闻身后城门响起一阵马蹄声,回头见是陈绍驾马来了。
“陈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