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玉听到这话,心里难受极了,悄悄和吴荷花说:「长青他人那样好,学问也大,他为什么不能考?妈,真是不公平。」
吴荷花刚才已经听姜小慈说过了,姜成平被老丈人训着,今天就开始复习读书。
她心里既高兴,又替女婿难过,她说:「你先不要急,等事情都安排下来,我找村长问问,小慈说,你和长青日子会越来越好,结婚当天高考恢复的消息就来了,这就是好兆头。」
……
下午,齐老爹来大河村商议恢复高考的事。
齐老爹说:「现在要资源整合,劲要往一处使,你们大河村统计一下,有多少人符合条件参加这一次的高考,一起集中到乡镇高中去复习,长青也去,有他带头,大家的学习劲头肯定更好。」
吴荷花心中一喜,连忙问道:「长青有个家庭成分问题,他能考吗?」
齐万林是打听了才来的,说道:「我去县教育局问过了,他是上门女婿,赶紧把他的户口落到你们家来,可以参加考试。」
这个消息不亚于救命稻草,把虞长青从困境里拉了起来。
就这样,附近几个村子能参加高考的,都集中到乡镇高中去了,由学校老师辅导着,统一复习,一时间,乡高中挤得满满当当,一到饭点,都是围着送饭的家人。
……
姜小慈每天陪着姑姑和婶婶,一起去乡里给叔叔姑父送饭,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几天之后,学校里搞了男女分开的大通铺出来,路远的就不回家了。
复习的氛围紧张激烈,大家埋头学到半夜一两点,早上五六点又起来挑灯苦读,供销社的蜡烛丶灯油都不够卖了,家家户户凑了照明工具往学校送。
时间就在争分夺秒中到了十二月份,高考这天,全国上下几百万的准考生进入了考场,姜小慈和大家一样等在考场外面,奶奶丶姑姑丶婶娘,还有齐老爹都急得团团转。
只有姜小慈不着急,她觉得小叔姑父那么刻苦,就算考不上也不要紧,因为已经尽过最大的努力了。
估分之后,虞长青的成绩妥妥的能考回首都去,姜成平的成绩也能考上省城的大学,一家能出两个大学生,吴荷花高兴得快疯,直说祖坟冒青烟了。
知青里面也考上了两个,和虞长青关系最好的何知青,同样考回了首都,何知青丶姜成平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虞长青的通知书还没有到。
他心里忐忑不已,隐隐觉得这事要出变故。
很快,齐老爹帮着打听出来,他语气透着愤怒和无可奈何:「我找县教育局的朋友问过,是首都那边写了举报信,说他爹是反动分子,说他这样的人参加了高考也不能被录取,还要问责县教育局是怎么审核的呢。」
虞长青已经听不下去了:「我就知道,他们绝不会让我再回首都。」
……
连着几天,家里的气氛凝重到了冰点,谁都不敢高声说话,生怕哪一句戳到了虞长青的痛点。
姜小慈特别不安,问顾闻英:「妈,姑父都考上了,凭什么不让他去啊?我们就不能跑到首都去告状吗?」
顾闻英心里默默叹口气,她这个女儿呢,心智要比实际年龄小几岁,不晓得这里面的复杂程度。
她说道:「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家有人能去首都活动,说不定还有转机,你记住,不要在姑父面前,说什么还有希望之类的话,不要再许他镜花水月的希望了。」
这个年,照顾虞长青的心情,家里过得静悄悄的,过完年,知青们陆续返城,虞长青最好的朋友何知青,准备提前返城。
何知青替虞长青惋惜,跟他保证:「你放心,等我回了京市,站稳脚步,总有一天,有能力为你的事奔走。」
虞长青已经认命了,打起精神,鼓励对方:「你家里一样不希望你回去,现在你凭本事考回去了,他们也绝不会给你好脸色,你一定要坚持下来,我现在挺好的,我妈丶我媳妇都特别照顾我的心情,我也得振作起来,不能再让她们担心了。」
……
送着好友奔向他的前程,虞长青找了个地方,捂着脸,无声地痛哭了一场。
姜小慈看到姑姑在姑父看不见的角落,咬着嘴唇,无声地陪着哭了一场,再一回头,奶奶和妈妈也在默默垂泪。
姜小慈这会特别讨厌在首都使坏的那些人,她跑到村口,希望爸爸能早一点回来,她觉得爸爸肯定会有办法。
……
何知青和村里最后一批返城的知青,在车站要分别了,大家还在感叹虞知青的事:「虞知青真是可惜了,考那么好,结果被家里人使坏,回不去。」
另外一个说:「那也是他的命,其实你们要这样想,如果他真回去了,他在乡下娶的这个媳妇,肯定会被他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