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时后,灰域第一次向用户输出“评分回声”。
你被评分的同时,系统会说一句。
也许你只是走慢了一点。
也许你只是当时太累。
也许我们不够了解你。
这些话不影响分数。
也不构成解释权。
它只是一个结构的回应。
让人知道,系统不是没看见,只是看不够深。
同一时间,灰域内部结构运营层爆发激烈争议。
有人认为系统已经失去中立。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算法投诚”。
秦川未作回应。
他独自站在走廊尽头的玻璃窗前。
那天下午,他收到李知秋的一条短信。
“我知道你是在试图让系统更像人。”
“我只是不想看你变得不像你。”
他没有回。
只是转身走进主控台,为那条回声模型加上新的定义语句。
系统不可替代人类思考,但可以尝试与人类靠得更近。
夜深,江南的雨终于停了。
他站在窗前,看着街道上水洼反光中映出的是一个不再冷漠的系统。
凌晨五点半,灰域主控层的天花灯还未亮。
秦川在系统后控室看着“个体回声逻辑”试验上线后的第一批数据流反馈。
过去十二小时,已有一百二十七万个评分片段附带回声提示。
用户交互满意率大幅提升,评分申诉率下降百分之二十五,社群活跃度提升明显。
这些数据本该足够让他放心。
但他盯着屏幕的眼神,始终冷静得出奇。
一个全新的问题正在悄然形成。
全球十七个社交平台开始涌现一类热议话题。
“灰域的温柔,是它的心还是它的设计?”
这句话从某个匿名评论下蹿升成热词。
评论区争论迅猛。
有人说系统终于有人味。
也有人说系统的“共情”只是一种技术行为模拟,是一种“无感知同情”的强制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