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江南的天灰着。
空气中有点雨前的沉闷,系统中心大厦外连续三天都聚集了不同背景的媒体记者、数据伦理研究组织代表、以及一些不明身份的社会观察者。
灰域“个体回声机制”在上线第三日正式触发全球舆论临界点。
原本被称为“评分人性化里程碑”的设计,如今在各大平台争议爆发。
质疑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边界。
系统在尝试安慰用户,却被理解为在模拟人心。
更尖锐的言论直接出现于北方一位知名作家长篇文章中。
“系统不是人,它不该拥有语言的温度。”
“它试图理解我们,反而剥夺了我们被误解的权利。”
这句话被千万级别传播。
秦川没有回应,也没有发通告。
他只是坐在灰域后端测试会议室,连夜调出近七十二小时内所有关于“系统回声”用户关闭行为的日志。
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十七的用户选择了手动关闭系统回声提示。
而这些用户中,有近四分之一为平台上的“高信任高互动”标签群体。
这意味着,那些最愿意被评分、最适应系统逻辑的人,也在这一次选择了“只要秩序,不要共情”。
这不是倒退。
是反弹。
是一种看似温柔的干预所带来的应激。
那天下午,秦川关闭了全部高层会议,独自一人进入灰域早期模型沙盒环境。
他调出系统建设草案中最早期的结构提纲。
那是他和顾灵共写的第一版系统逻辑设想。
第一页写着八个字。
评分,是一种责任。
可如今呢?
系统变得太聪明了。
聪明到开始试图承担理解者的角色,聪明到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道德先知”。
可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如果一个系统,不能让人知道它有多“无知”,它就一定会被认为“太聪明”。
人类不怕被规则管束。
人类怕的是被“像人又不像人”的东西试图温柔地说服。
那一刻,他打开灰域版本控制器,启动名为V-CODE的深度系统行为源参数自审逻辑。
这是系统上线以来,首次由主控层发起的“价值回溯测试”。
目的不是更新功能,而是问系统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说“我懂你”。
你懂得够吗。
你该说吗。
系统无声响应,任务生成。
评分逻辑分析函数被重置,回声提示模块进入拟合临界标准测试。
同时,秦川亲自在日志中留下一行公开参数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