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老板真是赚翻了啊!”
这会儿邱老板已经送完客商,回楼上去了。
原本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的孙老板越听脚步越沉重。
邱老板?
“带孩子的客商”?
结合刚刚看到的,邱老板亲自送到门口的那俩熟悉的身影,孙老板一下子站住了脚,在地上一动不动,慢慢开始脸红脖子粗,鼻子直喘粗气儿。
半晌之后,直直地向后摔了下去。
“哎——孙老板这是怎么了?”
“怎么摔倒了?”
“快帮忙给他家里打电话。”
“送医院啊——”
三天后,木头对着卸下来的货欲哭无泪。
自己怎么就那么欠,少问了一句。
没问问大哥寄了多少货回来,就这么空着手一个人来了。
他租了个小三轮车!
五车皮货!卸哪儿?
他一个人搞不回去啊!
木头只好匆匆的离开,出去找大车。
他离开的功夫,窃窃私语不绝于耳。
“这是运来了多少货?”
“两车皮?”
“听说是服装?”
“不,说是五六车皮。”
“谁家这么大手笔?按照车皮走货?”
“看起来有赚头,不然不会这么大手笔。”
“打头的吃肉,咱们喝点儿汤总行了吧?”
一群人围了上来。
其中最眼热的是姜建国,他跑了南方几趟,零星背回来点儿货,卖的不错,想着再跑一趟。
临出门却听说,有人直接按车皮拉回来五大车皮——啊!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啊,其实还是担心承担风险,毕竟行货品类多,没有实验过,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拉回来的货一定能卖出去。
像这种大手笔上货的行为,一定是先蹚好了路子,知道什么货值得备。
咱也不贪心,做个二道贩子,省了南下选货的功夫,赚个中间差价好了。
看着里三层外三层围着自己的人,木头暗暗苦笑。
赶紧打电话给大刘和李莽让他们赶紧来,他一个人真顾不过来了。
“我们做不了主,您得跟我们老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