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心理压力很大,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不敢放手追求他的人生。
这对教师的女儿,最终放弃了她心仪的好大学,留在父母任教的学校。
选了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成了邻里口中的“乖乖女”,陪在父母身边。
这种从小开始的潜移默化,就是在设定情感习惯。
我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需求,摆在孩子的需求之上,我们希望孩子走我们规定的路。
这种做法就是书中说的“虚假的家教”,因为我们并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当心另一种问题,那就是给孩子“徒有其表的爱”。
这话大家都懂,就是我们给孩子的爱,有时候不是真的爱。
我的邻居就是这样的。
两口子大学毕业后做生意特别忙碌,难得休息,夫妻俩还在捧着手机,不跟孩子聊天,也不会花时间陪伴孩子。
他们常说,辛苦做生意,还不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他们想给孩子换个好学区,所以要赚钱买学区房。
他们对孩子最关注的事情就是两句话:“作业写了吗?考试多少分?
”有时孩子没考好,他们就会说,这么差的成绩,怎么对得起爸妈的辛苦?
说实话,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我们可能就其中一份子。
迫使生计,我们不得不赚钱养家,我们觉得爱孩子。
就是给他买套学区房,上最好的培训班,然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关心,这是真的爱孩子吗?
父母看似关心孩子,爱孩子,其实只是在关心自己。
比如,我们总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因为我们在乎这个。
虽然学习很重要,但这不是孩子的全部价值。
我们还要关心孩子他的心理需求,他长大想做什么,我们身为父母,又能如何引导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一旦我们把自己的爱和孩子的听话与否,分数高低挂钩。
这只会带给孩子紧张和压抑,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徒有其表的爱,不如不要呢。
这样的家庭氛围,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我们不正在情感暴力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我们长期对孩子如此,等孩子长大后,他很难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的幸福感也不那么强。
因为我们的情感暴力让孩子迷茫了,他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是在我们冰冷的要求中长大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努力。
我们没有用心陪伴他们玩耍游戏,也没有问问孩子,他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尊重他的选择。
这些才是我们最该做的,当我们能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他们积极的爱的响应。
等孩子长大了,离开我们独立生活,他们才不会有负罪感,才能尽情享受他们的人生。
说到这里,我们对情感暴力又多了一份认识。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感暴力呢?
我们当父母的,要牢记两个原则。
第一个,放弃“利己主义”。
当我们有了利己思想,凡事就只考虑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很少顾及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想的都是如何利用对方,实现我们的利益。
就像父母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就读家门口这个大学吧,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