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于1950年提出了依恋理论。
他认为,在婴儿早期的生长过程中,由于母亲给予的关照呵护的程度差异。
孩子对母亲的反应会出现三种情况,也就是三种依恋关系: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关系的特点是。
如果妈妈在孩子身边,孩子不会过分纠缠妈妈,而是能自由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当妈妈暂时离开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紧张。
当妈妈回到身边时,孩子会非常开心地和妈妈拥抱,然后继续探索周围的环境。
这种依恋关系就是安全型依恋。
如果妈妈能在孩子3岁前积极回应和满足孩子,就能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妈妈暂时离开时,孩子心中会有不安。
但是他不会表现出留恋或紧张,当妈妈回来时,孩子也不会表现出快乐。
这就是回避型依恋。
如果妈妈在孩子3岁前回应孩子时总是表现出。
不耐烦、焦虑和暴躁,就很可能建立起回避型依恋关系。
第三种是矛盾型依恋,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会过分纠缠妈妈。
生怕妈妈离开身边,他们不敢探索周围环境,只是呆在妈妈身边。
当妈妈暂时离开时,孩子的情绪会崩溃。
妈妈回来时,孩子会表现出敌对或者疏远。这就是矛盾性依恋。
如果妈妈在孩子3岁前总是忽视孩子的诉求,常常不理睬孩子,就很可能建立起矛盾型依恋关系。
3岁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也是孩子积累安全感的重要阶段。
妈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让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这才是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基础。
正如育儿专家李玫瑾所说:3岁以内的宝宝,怎么满足都不为过。
但是,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勇敢、坚强,常常把不到3岁的孩子置身在令孩子紧张的环境或情境之下。
长期如此,孩子就形成了不健康的依恋关系,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为童年没有和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
时光无法倒流,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中学,安全感不足给他的学习。
生活势必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还有机会弥补吗?
答案是有。
昨天我们讲了成年人如何搞好自己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