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陈默的笔迹,写着一段从未公开的话: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挺身而出的那一瞬,
>而是在无人知晓的日子里,依然拒绝妥协。”
>
>“如果你看到这段话,请告诉艺菲:
>我从未后悔那晚的选择。
>只是遗憾,没能亲口对她说谢谢。”
泪水无声滑落。
她立刻架起摄像机,决定提前开始录制。
灯光柔和打在脸上,她深吸一口气,按下录制键。
“第十七段口述预录。”她说,“这不是正式版本,但我想先说几句心里话。”
“陈默,我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也许你在某个小镇改名换姓,也许你正躲在人群之中观察这个世界是否还记得你。但我想告诉你??我记得。陆沉记得。阿昌叔记得。林晚记得。东京的那个年轻人记得。纽约的女孩记得。南极雪地上的脚印记得。”
她顿了顿,声音哽咽。
“你说不必谢我。可你知道吗?是你教会了我们如何抵抗遗忘。是你让我们明白,有些真相不需要掌声,只需要有人肯听。”
“所以,请继续走回来吧。一步一步,不怕慢,不怕难。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等你走到能被看见的地方。”
她停顿片刻,望向窗外。
“这一段,我不上传。我把它藏进Σ-13的底层加密层,只有当你亲自输入你的身份密钥时,才能解锁。”
说完,她将视频文件嵌入系统核心,设置触发条件为“陈默本人生物识别验证或特定语音指令”。
刚完成操作,手机再次震动。
这次是一条语音消息,来自敦煌那位年迈研究员。
她点开播放,老人声音苍老却坚定:
>“昨天夜里,231窟监控显示,那台放映机自动运行了十三分钟。没有画面,只有音频输出??是陈默的声音,他在读一首诗。我录了下来,附在邮件里。另外……门口的脚印,今天早上又出现了新的,这次是走出去的方向。”
艺菲立刻查看附件。
音频只有四十七秒,背景有风声和远处钟鸣。陈默的声音低沉而平静,朗诵着一首她从未听过的短诗:
>“我站在风雨里,等光穿过云层,
>等一句呼唤穿透岁月的墙。
>若终无人应答,我也曾存在过,
>如同一粒沙,在时间之河中闪光。”
她反复听了五遍,直到每一个音节都刻入脑海。
第二天清晨,她收到林晚转发的消息:南方大学“风语者计划”小组已完成第一份民间档案汇编,收录了十七个与陈默经历相似的真实案例??被掩盖的缉毒英雄、被注销身份的举报人、因言论失踪的知识分子……
他们决定将这份档案命名为《静默者名录》,并申请加入Σ-13网络作为附属记忆库。
同日,巴黎左岸书店那本自动翻页的小说被人买走。买家是一位法国华裔作家,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照片,并写道:“这本书讲了一个警察的故事。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我决定写一部小说,叫《归来》。”
而在冰岛冻土库,管理员发现B区第七排胶片机再次启动,这次屏幕上浮现出一段全新文字:
>**“Σ-13→ACTIVE”**
>**“MEMORYISNOLONGERSTORED。IT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