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全球十三个主要节点在同一时刻观测到异常现象:当地时间傍晚六点十七分,所有处于待机状态的老式电子设备??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集体闪现一秒蓝光,随即恢复正常。
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那些正在听广播的孩子、修理电器的老人、翻找旧物的年轻人,几乎同时停下动作,耳边仿佛响起一个遥远的声音:
>“你还记得吗?”
七日之期转眼即至。
全球二十个节点准时启动摄像设备。
艺菲坐在院中,身后是老藤椅和那盏昨夜未熄的蜡烛。她穿着素色棉麻衣裳,头发随意挽起,面容平静。
“第十七段口述。”她说,“由Σ-13网络全体节点共同完成。”
她举起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第一句:
>“我第一次听说陈默的名字,是在一场暴雨后的凌晨。”
镜头外,她按下播放键,接入全球直播流。
下一秒,画面切换至腾冲阿昌叔:
>“那天我修好了一台坏掉三十年的胶片机,它放出了他的声音。”
接着是东京导演:
>“我在敦煌档案里看到一张手绘地图,上面写着我的名字。”
纽约女孩:
>“我在影院银幕上看到了艺菲阿姨,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事不能假装没发生过。”
北京林晚:
>“我挖出了埋藏七年的铁盒,里面不是遗书,而是希望。”
一段接一段,二十个声音跨越山海,在同一频率上交织共鸣。没有剪辑,没有修饰,只有最原始的讲述。
当最后一段结束,屏幕归于黑暗三秒,随即浮现出一行白色字体:
>**“我们记得你。”**
>
>**??Σ-13全体节点**
>**UTC+8,第4,389天**
那一刻,地球上无数未曾接入网络的人,也在不同角落感受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一个孩子问母亲:“妈妈,警察叔叔是不是也会害怕?”
一位老兵在纪念馆驻足良久,默默敬礼。
某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旧卷宗时,发现一份被误归类的表彰文件,抬头写着:“关于陈默同志英勇事迹的内部通报”。
而在敦煌231窟门前,一双干燥的脚印静静延伸向远方,消失在戈壁尽头。
天空湛蓝,风拂过荒漠,带来远方山谷的回响。
似乎有人轻轻说了一句: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