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实在是没别的人选了!
不然……唉……
“汉人长期延续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是经过多次尝试后,避免皇权之争的一个定论。”
乾隆决定用最最直白的言语讲通自家传位逻辑涵义。
免得这货歪曲了意思胡乱弄一通。
“抛开这个定论的对错,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觊觎皇位的竞争者的血腥争斗。”
“而任何事情,传承久了,就会被认为有理。”
“汉人常以为,篡权者并非正宗得位,是不道德的。”
“但实际上,要看谁登基后施行的政策是利民的还是祸害百姓的,这才更正确。”
“唐太宗就是其中翘楚。”
永琰点点头。
“那这跟圣祖传位玛法有什么关系呢?”
乾隆看着他,淡淡道:
“圣祖作为大清的主政者,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才按照汉人的方法,提前立太子并全力培养。”
“可他自己却忘了,汉人太子,一般是不干预朝政的。”
乾隆叹了口气道:
“说到底,圣祖也是被明太祖与懿文太子之间的父子情迷惑了心智。”
“但不是谁都像明太祖与懿文太子父子俩一般的。”
“清军未入关之前,王子预政是传统政策。”
“以此通过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继承王位,保证了满族迅崛起。”
“圣祖认为既有懿文太子珠玉在前,又有满族传统作为依据。”
“那就可以两者结合,选拔最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同时又学习汉家文明,用立太子表明满汉是一家。”
“不成想,这让废太子产生了急于登基的心理。”
乾隆看向天幕里那个脸色肃穆的阿玛,神情复杂。
带有几分感同身受道:
“晚年时,圣祖爷希望即位者必须先要孝顺。”
“这是在立太子事件中,众多皇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杀气腾腾的环境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而出于对大清有利等的综合考虑,圣祖以国为重,选择了阿玛。”
“为何?”
“因为国家需要实治者,而非某一方面有特长的皇子。”
“饱经历练的世宗,在处理政务时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局为重,都赢得了圣祖的赞许。”
说到最后,乾隆喃喃自语道:
“当爹的知道儿子的孝顺和不争是一种策略。”
“但父亲喜欢儿子的孝顺和不争,也觉得他这个策略是好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
永琰的脸色有了几分变化,他欲言又止。
最后微微低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