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就不一样了,上上下下的思想都比较保守,有些地方开放私营经济甚至都到了九十年代初期。
京市也在北方,但因为是都,接触各种政策最早的地方,老百姓闲的没事儿又都喜欢研究政策,所以脑子活泛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是越穷越光荣,现在,呵呵……
老董肯定是没什么手艺,他本来打的主意也是想倒腾点小买卖,其实不能说是他的主意,这是他大儿子的想法。
他今天过来李言诚这里,一是为了感谢今天凌晨人家帮忙找他孙子使的力,再就是想打听打听能不能做生意。
毕竟,他们这条胡同里,李言诚是级别最高的那个了,对政策的理解肯定比他们这些寻常老百姓要深的多。
现在听到说倒腾东西照样还会被打击,心中那股小火苗立马就熄灭了。
在老董看来,他家又不是穷的揭不开锅了,没必要去冒那个风险。
他已经打定主意,等会儿回去就跟老大好好说说,让他安心上班,以后再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其实站在现在这个时代往回看,五十年代的人是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胆怯的,而八十年代的人呢?是察言观色的,是迷茫的。
这个迷茫是因为政策的改变,一下子就打破了大家固有的思维。
怎么说呢,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人,面对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当他们看到无数倒爷赚钱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时,内心里是非常羡慕的,尤其这里边还有很多老百姓眼中的二流子。
但羡慕归羡慕,大家又不敢轻易的迈出那一步。
而胆子大的人,敢于去探索,或者说被逼的不得不走这一步的人,在这个年代崛起的度那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快。
这是一个英雄与狗熊并存的年代。
绝大多数的人最终还是在害怕和谨小慎微中打消了做生意的念头,亦如老董这般。
李言诚说的那番话并不是在吓唬他,只是阐述了一个事实,愿不愿意听还在当事人自己。
董家人人都有工作,对于做生意赚钱其实并没有什么执念,只是老董的大儿子看到一个当年下乡插队的同学回来后先是没有工作,结果就做了三四个月的生意,就又是买手表又是买自行车的,每个月能挣好几百,而他每个月的工资就只有五十多块钱,一下就有些眼红了。
所以才跟他爹说也想要做生意。
并不是每一个干倒买倒卖的人都会被抓,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而且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安那边对这种事情也管的不是特别严,只要你做的别太高调,让人家把你告了就行。
简单说就是闷声大财。
像朱永扬,他现在就已经有些高调了,因为知道他的人太多了。
就在李言诚和董望山边喝边聊的时候,有个人找到了老朱家,给他带来了一笔大生意。
这笔生意如果做成了,他能挣到最少一万块钱,而且找到他的这个人,还是一个他难以拒绝的人。
老朱有些犹豫,他犹豫的不是赚不赚那一万块钱,而是李言诚才跟他说过不要再做这个倒卖紧缺大型物资的生意了,可眼前这位他确实得罪不起。
犹豫了一会儿后,老朱小心翼翼的说道:“刘主任,您这边要的实在是太多了,我……”
“小朱”不等朱永扬把话说完,坐在他对面的刘主任就开口打断了他的话。
“你就直接告诉我,这个忙,你帮还是不帮就行。”
刘主任冷着脸瞥了眼朱永扬,一张口就把他给架到那里了。
这话让老朱怎么接,这笔生意他确实不想做,因为他相信老同学不会害他,可眼前这个刘主任他也真的是得罪不起,如果拒绝,那他以后的日子可能会有点难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