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杀岛帅”指的是袁崇焕未经请示就处决了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东江总兵毛文龙。”
“与清廷议和”指袁崇焕在守卫辽东期间,为了争取时间整顿军备、恢复国力,曾尝试与后金进行和谈,但因没有通过朝廷的同意,被认为是一种背叛。”
“市米资敌”则是指袁崇焕在守卫辽东期间,为了筹集军粮与后金进行贸易往来,在朝廷看来这就是资助敌人……”
李世民:“都什么时候了,怎能为了这些无关紧要的小节冤杀大将!”
朱棣:“袁崇焕一死,还有人能挡得住后金吗!”
……
“袁崇焕一生致力于抵抗后金,保卫明朝,即便面临生死危机也毫不退缩,在战场上能以少胜多,可见其不凡的军事才能。”
“而袁崇焕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就在于他过于自负、敢于抗上,只要他认为对的东西,不管是皇帝还是上司,都敢于违命不遵。这种自负的性格随着其权力和责任的增大而膨胀成为自大和专擅。”
“譬如:他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自作主张派人到沈阳吊唁并与后金开始议和,这违背了朝廷的意愿。在崇祯二年擅自杀害毛文龙,也未经请示和批准。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朝廷的权威,使得朝廷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敌意。”
“袁崇焕也不会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盟友,使得他在面对朝廷的打压和陷害时无力反抗和自救。”
“袁崇焕的死反映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军事失利和社会动荡的严峻现实,是明朝末年的一个缩影。”
“王朝末年是全方位的衰落啊,政治腐败,官员结党,军事不利,屡战屡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崇祯多疑的性格让他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崇祯早已意识到他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后悔的无以复加,却再也无法挽回了……
【总兵祖大寿见袁崇焕的下场,深感唇亡齿寒,决定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杀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在永定门外击败明朝援军4万人,明朝总兵满桂、孙祖寿等人战死。】
【崇祯三年,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永平、迁安,然后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崇祯只能再次启用六十七岁的孙承宗主持大局,孙承宗劝服祖大寿联合各路明军,陆续收复了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
【战后,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责任,负责防守关宁锦防线,出关整饬松山、锦州军务。很快就因为大凌河之败被罢官免职。】
评论区
“孙承宗和此时的辽东巡抚邱禾嘉不和,邱禾嘉主张主动出兵收复广宁,但孙承宗却认为应该防守关宁锦防线。邱禾嘉觉得孙承宗这是老了胆小怕事,对于辽东的战事,他手拿把抓!”
“之后,孙承宗病重,鉴于熊廷弼与王化贞不和导致的惨败,他希望能告老还乡,将战事全权交给邱禾嘉。”
“因为这一人事任命,明朝廷上争执不休,崇祯最终还是偏向老成持重的孙承宗,不许他辞官。”
“为了进一步巩固关宁锦防线,孙承宗派祖大寿率关宁军抢修大凌河城。然而,由于邱禾嘉没有完全按照孙承宗的命令执行,导致大凌河城尚未完全修好,皇太极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
“崇祯四年,皇太极亲率五万八旗精锐攻打大凌河城!”
“祖大寿亲率一万四千余人的马步军驻守在大凌河城,城中还有一万余名民夫和百姓,总计三万人左右。”
“后金军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略,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沿着城墙四周挖掘壕沟,以重兵围困大凌河城,同时派兵扼守住通往锦州的所有通道。”
“为了救援大凌河,孙承宗前后三次组织援军,却都中了皇太极的围点打援之计,被后金军击败。”
“在围城的一百多天中,两军交战数十次。大凌河城内部署了大量的火炮,但缺乏后勤补给,粮食、军械几乎消耗殆尽。”
“后金军最终拿下了大凌河城,守将祖大寿降清,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
“而孙承宗也因为主张修大凌河城“召衅辱国丧师”而免官闲住……”
……
【大凌河之战是后金势力发展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围城打援的战术也在之后的战争中成为清军的制胜法宝。】
【此后,明清之间发生了数次“入口之战”,皇太极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内地,充分发挥了八旗部队机动性强、善于野战的优势,兵分数路,烧杀抢掠!】
【崇祯七年,后金兵分四路向宣府、大同进攻,北京再次戒严,后金军队在明朝境内肆虐五十多天,烧杀抢掠无数。】
【崇祯九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当年六月,清军由武英郡王阿济格率领,通过独石口,抵达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
【而明朝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却按兵不动,不敢与清军交战。清军遍蹂畿内,攻略城堡,掠夺人畜十八万,生擒总兵巢丕昌。】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令睿亲王多尔衮、岳托等人率领清军分两路进入通州,到涿州后分为八道,一路沿着太行山,一路沿着运河,在山河之间六路并进!】
【明朝督师卢象升在钜鹿贾庄被清军包围,他英勇奋战,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
评论区
“卢象升也是明朝末年的名将,早期与洪承畴一起负责围剿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九战九捷,屡立战功,获得了“卢阎王”的称号,得到崇祯帝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