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继位的皇帝朱由检是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也是朱由校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校继位后就将其封为信王,但因为年纪小,他并没有出阁就藩。】
【少年时期的朱由检很喜欢读书,且不苟言笑,他经常到北京的市集购买东西,对物价一清二楚,对民情也烂熟于心。】
【朱由检身为藩王,不能参与朝政,也不敢得罪煊赫的阉党、东林党,他冷眼看着魏忠贤等人网织罪名、屡兴冤狱,却只能对着东汉史书中的十常侍咬牙切齿。】
【因此,朱由检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铲除阉党,将魏忠贤的党羽一网打尽。】
【他平反冤狱,启用天启年间被无故罢免的官员,考核官吏,严禁党争,六下罪己诏,以图振兴朝纲!】
【时人评论崇祯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剪除魏忠贤后,崇祯帝更加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坚持每天上朝,召见重臣商讨政事,从未懈怠,被群臣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的勤政之君!】
刘彻:“朕怎么觉得有点奇怪呢?”
霍去病:“不奇怪,臣曾见过一些天资愚钝之人,他们往往付出无数努力也达不到臣的骑射之能,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成果的。”
【崇祯帝面对的局面也更加险恶,他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明王朝积弊深重非一日之功,不是短时间内能有好转的。因此,他在施政中多次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他重用袁崇焕,提拔其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将东北的战事全权托付于他。】
【却又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急于求成,朝令夕改,导致朝局更加糜烂!】
崇祯:……
明初的那些君臣已经不抱希望了,大明王朝终究要走到尽头,只希望这个结局能够体面一些……
【崇祯用抽签的方式选了六个阁臣,大多是东林党一派的人,他们不管内忧外患的天灾人祸,一心为天启年间下狱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借平反的由头排除异己,大兴冤狱。】
【朱由检留下了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这四人就被东林党称为“四凶”,成为东林党下一个目标!】
【前朝被东林党人占据,崇祯无法顺利施展自己的政策,便再次重用宦官,给他们监军和提督京营的大权,被废除的监军太监再次出现,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
【他甚至派宦官掌管工部、户部,将两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的权利越发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愈发剧烈!】
崇祯不可置信:“朕怎么会重用宦官?”
崇祯怀疑人生:“所以,这一切都是朕的错是吗……”
第578章日薄西山
【崇祯朝内忧外患不断,先说我们熟悉的外患——后金!】
【有袁崇焕布置的关宁锦防线在,皇太极便无法突破山海关,到达北京城下。这时,他想到了蒙古……】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由蒙古绕道至大安口,破墙入塞。】
【当时明朝重兵皆在宁前、锦右,山海关以西军伍废弛,后金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就顺利突破长城。抵达遵化城下,这里距离北京仅300里,一时间朝野震惊,京师戒严!】
【北京城时隔一百多年再次被战火波及,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早已预料到后金军队的动向,并安排防御,但明军其他将领并不重视此事,当后金军队骤然逼近北京时,崇祯才着急忙慌的命各地兵马勤王。】
【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在北京的广渠、德胜门外阻击后金军。皇太极进攻受挫后,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袁崇焕被诬陷冤杀于狱中,各地援军军心动摇。】
评论区
“袁崇焕死的太冤了,可能这就是王朝末年的特性吧,所有的事情都会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在福建做了一个知县,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领兵打仗。”
“天启二年,袁崇焕趁着入京之际,自请出山海关,抵御后金!”
“天启六年,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构筑了关宁锦防线,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却因为瞒着朝廷与后金议和之事被迫辞职。”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为兵部尚书,主管与后金的战事。”
“但大力提拔他的崇祯皇帝却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听信奸人谗言,战争尚未结束便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赵匡胤:“临战换将大不祥啊!”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崇祯帝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产。直到此时,大家才发现,袁崇焕根本家无余财……”
“而这些所谓的罪证也都是那些朝臣为了打击袁崇焕而罗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