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人这诗词,确实是有些为自己屈才的意思,但至于谋反,却是说不上的。可若是非得要抠字眼,你抱怨皇上有眼不识金镶玉,不就是在讽刺朝廷不会用人,皇上不会识人吗?
当场给三阿哥吓的,冷汗出了一身。陈大人立马被拿下狱,三阿哥也暂且被圈禁起来,这事儿就交给了六阿哥来查——胤禛是没空的,胤禛照旧是有别的差事。
六阿哥就很为难,康熙显然是想严惩的,否则也不会立即将陈大人给下狱。
但六阿哥自己又觉得,这事儿是当真没那么严重的,不过一个文人喝多了,随意写了两句抱怨的话而已。所以他暂且将这事儿给压下来了,想等着康熙气消了,哪天心情好了,再将这事儿拿出来说一说,求求情,也就过去了。
然而六阿哥想宽宏大量些,却是有人不愿意,他将事情暂且搁置了,在乾清宫,九阿哥当场就问道:“难不成六哥和这位陈大人,是有一些情谊在?”
给六阿哥说的,脸色都有些发绿了——他堂堂四爷党,四爷的亲弟兄,和三阿哥的党羽,有什么情谊?
“那六哥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是觉得这位陈大人说的有道理?赞同他的话?”九阿哥又问道,六阿哥看康熙,就见康熙面无表情,六阿哥就忙解释:“汗阿玛,儿臣和这位陈大人,并不曾有什么来往,陈大人自打进了翰林院,日日都在修书,这些都是有翰林院的记载的。”
翰林院是有名册的,哪个大人每天到没到衙门,到了之后办了什么差事,都有记录,免得日后出了什么事儿找不到人来负责——也不光是翰林院,但凡衙门,都有这样的规定。
有些衙门进出人多,事情繁杂,这规矩就有些严苛。有些衙门呢,小猫两三个,事情也少,这规矩就形同没有。
翰林院就不一样了,甚至今儿谁来借书,都得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位陈大人十分勤勉,这样的记录自然是很齐全的。六阿哥就算是要和人家有什么来往,也绝不可能选在翰林院对不对?所以,就绝无什么交情来往了。
“儿臣自然也不赞成这位陈大人的说法,毕竟当年也是他自请修书,现如今却是抱怨自己不得重用,归根结底,也是他自己责任。”六阿哥说道,顿了顿:“儿臣之所以要将这案子暂时压一压,是想着不要引起文人反抗……”
若是连写个诗词都要被砍头,日后这天下,哪儿还有读书人的容身之地?
文字狱这东西,是要不得的。
九阿哥当即笑道:“我想六哥你,肯定是忘记了一件事儿了,这天下,是咱们满人的天下。”
六阿哥嘴角抽了抽:“你的意思是,满人之中,没文人?”
九阿哥那笑容就凝滞在脸上了,满人之中若是没文人,纳兰容若从哪儿来?
“满人绝不会写出这种酸唧唧的诗词的。”十阿哥忽然说了一句,六阿哥根本不屑反驳,连看都没看十阿哥,继续对康熙说道:“虽说朝廷决不能被文人拿捏,但若是文人闹事儿,也是件儿让人头疼的事儿。再者,汗阿玛自来仁慈,若是非得抓着这事儿不放,倒是显得严苛。若是宽宏大量,这事儿轻拿轻放,在文人之中……”
他还没说完,九阿哥就又接茬:“难道汗阿玛如何名声,还要看这些文人的不成?”
六阿哥不吭声了,他觉得九阿哥今儿,实在是有些太着急了。好像一心要陈大人死一样,难不成这位陈大人,还有什么事儿得罪了九阿哥不成?
六阿哥又转头看了一眼八阿哥,八阿哥对上他眼神,笑呵呵说道:“六哥心善,不过,我觉得陈大人这事儿,需得严惩,否则日后谁能借写诗来说些乱七八糟的,岂不是败坏朝廷名声,败坏汗阿玛名声?朝廷这会儿,正应该杀鸡儆猴,日后也才好让那些文人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才能肃清风气,凝聚人心。否则,这等诗词日日传送,怕是要人心涣散,若是民间再对朝廷生出反抗之心,那又该如何是好?”
还得是人家八阿哥,看看,这一张嘴,可就九阿哥那几句话有水平得多了。
六阿哥都有些为八阿哥点赞,正要说什么,七阿哥就开口了:“汗阿玛,儿臣觉得八弟说的不对,若是怕民间议论,人心涣散,那该是宽和才对,否则人人自危,还有什么民心可言?”
十二阿哥赞同七阿哥的:“若是因着这事儿就获罪,长此以往,民间还有谁敢张嘴说话?治民如治水,堵不如疏,还请汗阿玛三思。”
十五阿哥和十六阿哥也是赞成六阿哥的,毕竟这两个,也算是四爷党。
康熙面无表情,听听这个的,听听那个的,顿了顿,只摆手,让六阿哥自己决断。话是如此说,但六阿哥若是决断的不合心意……那六阿哥怕是也要失了差事了,所以等到了下朝,六阿哥就连忙去找胤禛,打算商量商量了。
第224章
胤禛本意也是赞成严惩的,陈大人虽然是醉酒之后写的诗来抱怨,但若非是心中积怨,怎么可能会在放松的时候写出来呢?再者,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先不说这差事是不是你自己求来的,就算不是,那朝廷给你什么差事,难不成还由着你挑三拣四?
总不可能人人去干光鲜亮丽的差事,轻轻松松得了功劳,然后升官加爵吧?
身为车子,忠心为主,忠君忠国,有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是你为人臣子的本分。而不是现在这样,只因着没得升迁,就对朝廷诸多抱怨。
这样的人,就是白眼狼,哪怕是现下给了他好处,等日后,他若是再不满,是不是又要抱怨朝廷抱怨皇上了?总轻拿轻放,日后朝廷威严何在?
虽说六阿哥还是觉得,这事儿有些……太当回事儿了,但既然从上到下都支持严惩,最后他索性就往中间调和了一下,陈大人剥夺官职,日后不许再科举出仕,三阿哥酒后有不当言论……这个,是兄长,六阿哥倒是不好处置的,就只好上交给了康熙。
康熙转头就吩咐三阿哥继续关着了,什么时候手里这套书修完了,什么时候再出来。
这样一来,也相当于是将三阿哥夺嫡的希望给断开了——人家都在拼命表现争夺功劳呢,他在屋子里修书呢。等他修完了,说不定大局已定了。
三阿哥肯定是有些不太甘心的,可他那胆量,也不敢到康熙面前说什么,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此事一出来,康熙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动作,先是朝廷发了公告,表明朝廷对于民间诗词的态度——若是再有抱怨朝廷的,就严惩不贷。再就是收拾了几个文人,抓的抓,剥夺功名的剥夺功名。
康熙之所以借这次的事儿整顿读书人,还是因着之前废太子的事儿。废太子胤礽,在文人当中,是有比较高的声望的。虽说现在胤礽已经被圈禁,但文人中还是有不少夸赞胤礽的,想要找途径上折子,给胤礽求情的。
康熙能给胤礽一次机会,却不会给胤礽第二次机会。他是皇上,当断则断,既然是已经不会再给胤礽机会了,自然是要将这些隐患给拔除掉。
因着陈大人并未因这事儿被砍头,康熙那一系列行动也没说抄家灭族,所以这事儿引起的反弹也不算很大。
六阿哥在永和宫说起来这事儿的时候,九格格还点头呢:“有时候这言论方面,确实是需要上一道枷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