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阿哥顿时惊讶:“你竟是赞同汗阿玛的决定的?我还以为,你该反对呢。”
因为九格格性子自由,自来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她不止一次提过,文字狱要不得。所以六阿哥才觉得,九格格该是不会赞同的。却没想到,猜错了。
“我是说过文字狱要不得,言论应该自由。但是,六哥你也得承认,现如今这年代,言论,并非是在民众手里的,而是在读书人手里的,读书人的群体是什么?是有钱,家庭富裕,不是人间疾苦。”
真要是算起来的话,宋朝该算是言论最为自由的年代了,说话的权利,掌握在读书人手里,刑不上大夫,甚至连皇上,都得在士大夫面前让步。
这样形成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整个国家的财产,集中在士大夫阶层里。人人都说宋代是富藏于民,实际上,是富藏于士大夫。最下层的百姓,日子过的照样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读书人的言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好的,像是清廉为民,那自然该是大大宣扬的。不好的,像是程朱理学,九格格提起来都觉得恶心。
她是有分辨力,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但百姓们有吗?
百姓听说,裹脚的女子才能嫁到好人家,于是,民间女子多裹脚。
百姓听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民间女子多不识字。
百姓听说……
百姓未开智,听的多了,反而错的多。
当然,这话有点儿扯远了,九格格就一个意思,在民智未开之时,大开言论,并不是一件好事儿。所以,朝廷对这方面,确实是要有个限制。
“我说的有个限制,并非是……不许说话。”九格格说道,六阿哥立马点头:“我知道。”
限制,就是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不许说话,就是但凡张嘴,就要获罪。前者,被抓起来就是惩治一番,后者,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这其中该是有个度的。
六阿哥就有些沉思起来,这个度,应该在哪儿呢?
“最好是有个律法,明确的规定出来。”九格格说道,六阿哥立马一拍手:“醍醐灌顶,我就说差点儿什么,原来就是这个。多谢九妹妹指点,我这就去乾清宫。”
说完风风火火起身,不等九格格反应过来,人就已经消失在永和宫大门口了。
乌雅秀贞从书房出来,她是去找东西了,见原本还是兄妹两个的,现在只剩下一个九格格了,就疑惑:“你六哥呢?之前不说要找一本书的吗?”
“六哥有事儿,说是去乾清宫了。”九格格说道,伸手接过来那本书:“回头我给他送过去。我这次出门,从外面听说不少新鲜事儿,额娘要不要听一听?”
乌雅秀贞就笑道:“什么新鲜事儿?”
“说的是上河村的一个寡妇。”九格格说道,她之前为躲避杨彤光,就带了卫生部的人出了京城,但过年肯定是要回来的,这不,回来就来给乌雅秀贞请安来了。
之前民间是很愿意为寡妇请贞节牌坊的,一家要是得个贞节牌坊,那是整个家族都脸上有光的,甚至若是有子弟往仕途上走,这贞节牌坊也是能帮得上忙的。
之前有几年,请贞节牌坊的折子多的就像是雪花片。九格格知道之后,却是立马找了康熙,问他是想要沽名钓誉的臣子,还是想要更多的人口百姓。
沽名钓誉的臣子……这形容当即给康熙逗的,笑个不停。但他也理解九格格的意思,所以之后,就很少再赐下贞节牌坊了。
有了朝廷限制,民间对寡妇再嫁这事儿,就并不是要求那么苛刻了。
上河村这寡妇呢,也是年轻就守寡,二十来岁,男人上山打猎摔一下没了,那男人也没有父母亲人,这女人也还有一个儿子。那要改嫁,总不能将孩子丢下不管吧?两岁的孩子,丢下来不管,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于是呢,这女人改嫁,就说要带上这孩子。男方家里却是不同意,闹到最后,就说要将孩子送到慈济院去。
听到这里,乌雅秀贞就叹气:“要不说这寡妇再嫁难呢,一个是婆家阻拦,二来呢,也是这孩子牵绊,大多数做母亲的,对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放不下的。”
有公婆族人还好说,若没有,那这孩子,就成了寡妇再嫁的绊脚索了。
慈济院那边呢,也并非是任何人都要接纳的,慈济院靠的是朝廷给钱,是富商捐钱,一个县城,总有各种各样身世更凄惨的老人孩子,这些尚且不够用呢,你有亲生父母的若是也要丢过来,那人人有学有样,慈济院就成什么地方了?
九格格也说起来这个:“慈济院自然是不收的,这例子不能开,但凡开了,日后慈济院一开门,怕是门口就要多出来十几个孩子来。”
想要贪小便宜,将孩子给慈济院养,等长大了能干活了能赚钱了,再给接回来的,多的是。
“那这孩子打算怎么办?”乌雅秀贞忍不住问道,九格格笑道:“还能怎么办?我既然遇见了,自然是要想想法子的。”
她也并不能鼓励民间将养不起的孩子送人,一旦送人这种操作合乎律法了,那就多的是打着送人的名字,卖掉孩子的。送和卖,也就一句话的区别。
所以不光是不能鼓励,还要严加限制。
当然,九格格一个人肯定是阻拦不了这种事情的,再者就算没有送和卖,也还有卖身为奴这一选项呢。怎么说呢,就封建社会这制度,任何事情,都要比九格格这个现代人所知道的,要残忍。
那孩子,九格格给带走了。现下是养在她那府里,也不算九格格收养的,只是给口饭吃而已。若是孩子自己争气,吃得饱穿得暖,自然是能活下去的。若是不争气……九格格也不差这一口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