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你还是生在我家吧。”若未来天子是他这样的,委实太吓人了些。
颛孙恬义脑补了一个不是自己儿子的大郎,身着龙袍,在黑暗中摇晃着酒杯的画面,差点没把他吓死。
这样的皇帝不是“要不要大臣活”的问题,是大臣的生死对他完全没有了意义,所有人在他眼中都是玩偶,死物。
他现在不是皇帝,其实已经是如此了。还好,他病弱,且他对熙儿与亲娘,还有几分真心。
“大郎,我不担心你的安全,一路上注意自己的身体,你毕竟体弱。”
“是,父亲。”
颛孙恬义站了起来,对着儿子祝福地行了一礼:“天下任君遨游,祝君太平顺遂。”
他就是要搅动风云的龙,劝不住,更没有必要劝。只希望他能太平顺遂,外人别去招惹他……这世事就能一直平顺下去了。
“谢父亲。”
又过几天,小月亮也得了个差事,却是让他去建立虎贲营。但军营在哪儿,人数多少,武器军械何配置,全都没说,只是从名字上看,可能是骑兵。
关于官营和盐店的事情,谁都没朝外透,但整个新年期间,众臣还是都猜到了,颛孙大郎这是要去西南。和郭夫人采购的物品无关,而是西南——现在的西南可不是过去的西南啦。那是钮祜禄……是刚收复(扩张?)·西南!
是那块越来越大的领土。
趁着冬天的干季,当地官员挖了壕沟,又点了两把火。缺德,但是有效地又为自己争取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他们与真正的当地王朝开始接触,有的开战,有的和平贸易。
朝臣也在争论,到底该不该碾过去。一些大臣觉得不仁义,另外一些大臣觉得该碾,既然都是他们的地盘了,那当然得用扫把把别的东西扫出去,但是不敢说话。
这些新地盘,有效阻隔了倭寇的死而复生。
他们的地盘也都建立在适合建立港口或灾害较少,土地平整,适合生存的区域,这些都是倭寇登陆、停留、补给,进行修整的区域。现在,他们敢靠近就直接被干掉。
但是,西南还是需要一位能够总领一切的大臣。
有些大事从西南到兴京,来回一趟时间太久远了,很容易耽搁事,且西南的行政划分与人员任免也需要规整,这连带的就有许多事。
之前众人都在猜,呼声最大的是瑞王。他就在南边,且在战事期间做了不少事,他买木炭这件事,别管有意还是无意,绝对从根本上带来了西南的领土。过去大臣们还无所谓,但粮食进入兴京,了解有土地上水稻可一年三熟的那一刻,意义完全不一样了。
第168章大黑鱼的奏折
168
如今事实放在眼前,部分极其敏锐的大臣感觉:“这行事手段有点熟啊……”斜目。
颛孙恬义:“……”别看我,与我无关。
其实瑞王是很适合的人选,他近,最近还展现了足够的才干。但若让瑞王去管理西南,就是实际意义的藩王,他反而成了最不适合的人选。
现在薛家退了,太子派不敢伸手。英王派靠前的都是刚从外头调派回来的,也不适合。
剩下的众人各方面都差,可面对这个好差事,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稍差的人群里,属于有优势的,自然都在运作这件事,不是想去捞钱,是真心实意想去有一番作为的。
若将西南安定,这可是名垂青史的事情。以后大楚但凡提起西南,就得连带着他的名字一块儿。可颛孙大郎被提起来了,年轻官员不忿,觉得应该不可能,是有众多中青年官员上折抗议。
聪明人却很快意识到了不对劲——英王派没反应就罢了,那是他们自己人。太子派没反应也能理解,之前他们元气大伤,现在蹦出来就是和英王党硬碰硬,要倒霉的。
怎么其他中立或小派系的头领,也一个都没带头的呢?单纯说是他们不想和英王对上,不太对。
答:“若陛下将此大任交于颛孙大郎,老夫还真想看看他的正经能耐。他是只能当个谋士,还是……真国士。年纪小?没资历?没功名?非常之人当行非常之事。尔等若是能写一部《戊志抄》,老夫也给你们上表,请陛下破格提拔。”
《戊志抄》是一部很有趣的书籍,年纪越大,越有才学的越喜欢看,这部书最有趣的地方,便是与现在儒家断章取义的抠字眼正相反,作者(颛孙大郎)更喜欢以开拓的眼光,集合一段时间内的多种情况来进行分析。一些前人做出的让人出乎意料的行为,在他的分析中,成为了必然。
这是一位有着大战略眼光的作者,所以这书也才一直广为流传。上层人士都喜欢看,并从中学习一二,中下层即便不以为意,也得跟着看,至少要装个样子。
可以预见,《戊志抄》在两千年后,能养活很多学者。
至于颛孙大郎和少将军越熙到底谁是男妻……又不是市井闲汉,两人皆才学耀世,谁在意这个?
——如世界主角御熙说的,有破圈能力的人,他自己不会在意规则,其他人也不会拿规则找他说事。
老家伙们都看得很明白。甚至连元烈帝都是这样的心思。
那天写完了一堆圣旨,元烈帝就看着圣旨发笑,他发现,他干这件事的初衷,其实因为嫉妒老二。
他当年夺嫡,千难万险。老二呢?轻轻松松,直接被抬上来了。老二已经胜了,之所以现在太子还是太子,因为皇后的果断,她死得太快了,快到元烈帝都没来得及废后。
皇后薨后,便有不怕死的家伙上奏,引经据典了一堆,最后就一个意思——您这一脉两代都非嫡子继位,太不正统了。
他这时候要是封端妃为后,将她封后,朝堂得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