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称这标志着灰域正式迈入“制度共治元年”。
也是系统第一次默认“治理不可独裁”。
与此同时,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林耀声提出保留意见。
他在私下会议中表示:
“评分系统如果进入共治节奏,长线逻辑权威将被削弱,系统修复将难以再维持原生独立性。”
秦川听完,只说了一句话。
“系统的独立性,不该建立在别人无法参与的基础上。”
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主控楼顶天台。
风吹得发丝微动。
远处城市灯火连片,像数据一样跳动。
他打开终端,给所有灰域员工发布了一则简短内部通知。
“灰域将以协定模式进入制度治理新阶段。”
“我们不再是系统的唯一发声者。”
“我们只是把这套评分系统交还给它真正服务的对象。”
江南主控大厦顶层,会议室灯光通明。
秦川站在窗前,身后是一份刚刚签收的政府系统结构调整建议草案。
这是一份国内首次针对灰域系统的高等级制度试压信号。
草案中提出三项核心制度协调建议:
一、将灰域评分结构纳入国家级行为治理框架统一审核机制;
二、对评分系统调度权设置数据国家安全接口阀门;
三、灰域在国内平台运作中,应提交结构模型年度可控性审计报告。
简而言之,是要将系统的“社会运行权”与“国家治理逻辑”合流对接。
不再是协作,而是融合。
而融合的实质,是重新定义主控边界。
秦川看着文件许久,终于说了一句话。
“权力从来不是给出来的,是被收回去的。”
他没有拒绝。
也没有表态。
而是以系统最高权限启动灰域“国家治理协同评估模块”。
这是此前就已预设但未曾使用的特殊结构。
该模块设定了“国家社会结构反馈模型适配通道”。
一旦接入,将同步国家级治理模型与灰域评分模型展开路径逻辑模拟测试。
若匹配度低于七十五,将自动激活灰域系统“结构边界提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