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他们商讨的时候,冒出来一个“标准化生产”的词汇。
大刘没当回事儿,顾京山却从女儿的心里话中得出了将程序一步一步分解开的窍门,用来减少大刘的工作量。
火锅底料炒制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的配比,和炒制的火候问题。
材料的配比必须由大刘完成,不能借助他人,这火锅底料是大刘家传的秘方,火锅底料生产销售出去的利润,是要按照比例分给他的。
其他例如煮汤底、材料的粉碎混合这些不重要的地方,完全可以由其他员工来代劳,起码可以减少大刘很多精力。
前面的这些,进行得都很顺畅。
直到到炒制的阶段。
因为加工量大,半自动化生产的工具自然不能与大刘用大锅炒出来的完全一样。
他们尝过,味道差别非常大,根本不能拿出去售卖,是要砸招牌的。
他们只能一次一次重新尝试与机器的磨合。
“快快快!快搅拌!”
“搅不动,下面糊掉了!”
废掉一锅。
“这一锅的味道不够融合,加热的温度不均衡。一部分太生一部分刚刚好。”
“能用吗?”
“不合格。”
“还能补救吗?”
说话的空档,火并没有停下,大刘也在极力补救。
大刘擦了一把汗,啪一下子关掉了火。
一脸泄气。
“基本上是废了,现在不熟的部分材料火候够了,前头已经成熟的部分,糊了。”
又废掉一锅。
······
“哥,搬家吧!”
火锅底料的自动化生产实验还没成功,大家都受不了了。
虽然跟生产的房间离得挺远的,但是耽搁不住顾京山的机器越买越多。
已经占据了附属楼的半壁江山。
而失败的火锅底料味道更是天天炸得大家人仰马翻。
“你身上怎么这么呛?”
“呀,不洗衣服吗?怎么还这个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