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对明朝来说真是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北京附近爆发了大水,江北、山东出现了旱灾和蝗灾。到了秋天,江北又发大水,河南出现蝗灾……】
【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
【相较之下,新继位的皇太极要面对的困难都集中在人的身上。】
【后金内部四大贝勒掣肘,阶级矛盾激化,经过多年的南征,后金的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
【明朝边境,在袁崇焕等人的努力下,明朝已经成功构筑起了关宁锦防线,联合朝鲜和蒙古封锁后金!】
【皇太极不得不将与明朝讲和的提议提上日程,先解决后金内部的问题,再谋求中原。】
朱元璋:“这正是最好的机会!”
朱标:“敌人希望你做的,便是你绝对不能做的。”
朱棣:“一个关宁锦防线就能将后金封锁在关外,所以……大明到底是怎么被后金取代的?”
朱高炽:“堡垒都是从内部崩溃的!”
【面对后金的退缩,明朝却因为宁远大捷强硬了起来,明朝廷一边与后金虚与委蛇,一边加紧构筑防御堡垒,积极备战。】
【袁崇焕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实施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的恢复之计。】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打败了朝鲜王朝,立刻出兵南下征讨大明。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兵围锦州,攻打宁远。】
【袁崇焕既要固守宁远,又要出援锦州。他派出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人率军一万驰援锦州。满桂在笊篱山与后金护卫运粮的偏师相遇,双方激战,各有死伤。】
【五月二十八日,后金军到达宁远,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凭借坚城和大炮进行还击,后金军死伤累累,被迫撤兵。】
【皇太极放弃宁远,将所有兵力都放在锦州城下,将锦州城团团包围,但围攻数十天依旧无法突破锦州的城防。】
【后金士卒损伤无数,加上天气酷暑,粮料奇缺,人马疲惫,士气低落。皇太极围攻宁、锦24天后下令撤军,返回沈阳。】
【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为后来的松锦之战等战役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宁锦大捷后不久,阉党就借口袁崇焕不救锦州,迫使他一度辞职……】
刘彻:“天启皇帝任由宦官摆弄,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对明朝忠心!”
【就在宁锦大捷之后不久,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他没有子嗣,只能由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
天启一惊,掐指一算:“朕才二十三岁啊!”
【早在天启五年,朱由校在西苑游船玩耍,却被一阵狂风吹翻了小船,朱由校落水,差点被淹死。】
【虽然及时被人救起,朱由校却受到惊吓,留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
朱厚照嘴角抽搐:“大明皇帝……易溶于水……”
【时任尚书的霍维华进献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因其味道清甜可口,朱由校便天天饮用,以致得了肿胀病,浑身水肿,最终卧床不起。】
朱棣气急败坏:“你忘了你爷爷是怎么死的吗!大明的皇帝怎么总会犯同样荒唐的错误!”
【朱由校有三个儿子,全都早夭,天启七年,朱由校将皇位传给弟弟新王朱由检,不久病逝。】
【经过万历年间的摆烂,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非雄才大略者不可挽救,而朱由校显然并不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皇帝。】
【他的父亲因国本之争不受祖父万历的重视,朱常洛只做了一月皇帝就驾崩了,朱由校这个皇太孙更是被忽视了个彻底,甚至很多人都说他文化程度很低,是个“文盲皇帝”!】
【但朱由校显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登基之初便为张居正平反,允许方孝孺的后代进入朝堂,对战死的明军将领也颇为优待。】
【为了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他提拔阉党魏忠贤,临死之前还叮嘱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是忠君之人,是皇帝可用的人。】
【只可惜,朱由检从一介藩王成为皇帝,更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无法理解兄长的深意。】
朱标:“这个朱由检便是大明的末代之君吧。”
朱棣:“他不曾接受过帝王教育,本不应该承担这份责任,是谁让他骤然登上高位的——这一切都得归罪于万历!”
【朱由校最出名的还是“木匠皇帝”的外号,他十分喜欢做木匠活,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他做的仿乾清宫木质宫殿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但,他唯独不适合做皇帝!】
【朱由校性格急躁,做事追求速成,这种性格表现在朝政上便是朝令夕改,决策草率。他听信谗言罢免了“有胆知兵”的熊廷弼,猜忌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让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朱由校在位七年,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朝政败坏,排除异己,盘剥百姓,致使民生更加凋敝,政治极度黑暗!】
【接连不断的天灾和兵祸更是摧毁了明朝最后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