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臣也记不清了。”
可惜写了这么多也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抓蛇抵税,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现状!】
李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民间居然有如此多的苛捐杂税吗?”
白居易:“地方官吏、节度使擅自加税,各地赋税标准不一,百姓承担着繁重的赋税,朝廷却一无所知。”
【韩愈的《谏佛骨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迷宗教,以佛教自欺欺人,不听劝谏,试图逃避现实的宪宗皇帝……】
李纯:……
【中唐的诗人大多活跃于宪宗元和年间,我们都知道白居易被贬了,韩愈被贬了,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了,李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因此我们对宪宗李纯便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个昏庸无能、不能识人的昏君!】
李纯三观破裂:“难道朕留在史书上的形象便是如此吗?”
【但事实如何呢?】
【唐宪宗李纯是顺宗李诵的长子,但他的母亲曾是曾祖李豫的才人,他的一个弟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因此家庭关系颇有些混乱。】
评论区
“后来李纯迎娶了郭子仪的孙女为妻,这位姑娘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女,升平公主与德宗李适是兄妹,按照辈分郭氏应该是李诵的表妹,却嫁给了他的儿子李纯。”
“郭氏父辈有功于朝,母亲又是皇室公主,因此颇受宠爱,他们的长子李宥,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郭子仪嘴角抽搐:若是他活着,定不会让自家再与皇室联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总有一种朝不保夕之感……
【他出生第二年祖父德宗继位,幼年又经历了奉天之难,被迫早熟。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
【宪宗李纯的偶像是唐太宗,和开元年间的唐玄宗,他想要做到“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但最后却活成了一个小号的唐玄宗!】
李隆基:“此言何意?”
李纯:“难道是先明后暗……”
朱元璋吐槽:“就你还敢说效仿太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标:“宪宗是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皇帝,却半途而废,殊为可惜。”
……
【李纯继位后,奋发有为,励精图治,鼓励大臣直言上谏,他则虚心接纳,“为君推诚,为臣尽忠”这才是正常健康的君臣关系。】
评论区
“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
“能用忠谋,不惑群议。”
“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
“他的周围还有一批正直敢言的谏臣,如左拾遗白居易反对宦官挂帅出征,东台御史元稹纠劾不法,刑部侍郎韩愈,谏止宪宗佞佛……”
【在李纯的大力支持下,元和年间形成了自贞观、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政治风气,一扫安史之乱后的黑暗朝局!】
【在经济上,李纯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为百姓减轻了一些负担,政府的财政情况也有所好转。】
【李纯还利用祖父德宗积攒的财富,重用主张抑制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坚决对藩镇用兵,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评论区
“宪宗朝君臣一心,先后派兵讨伐西川、夏绥、镇海三镇,劝导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朝廷,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成德镇的王承宗也低头认输。”
“先是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被神策军打败,传首京师!”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后,他的儿子吴元济隐匿不报,举兵叛乱,威胁洛阳。宪宗不想继续忍耐下去,下令对淮西用兵,想要彻底解决淮西军镇自李希烈开始的割据状态。”
“宪宗的强硬态度,让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深感威胁,他两面三刀,声称协助朝廷讨伐叛军,实则暗中支持叛军。”
“除此之外,李师道还派遣刺客入京刺杀主持削藩的宰相武元衡,武元衡被刺身亡,副手裴度同样受伤!”
李世民震惊:“光天化日之下,大唐的宰相在上朝路上被人刺杀了!”
这是何其荒谬之事!
李纯也失态的看向武元衡,“爱卿,朕会派遣神策军保护你的安全!”